罗非鱼原料危机:供需失衡下的全球市场困境
罗非鱼原料危机:供需失衡下的全球市场困境
2023年,全球罗非鱼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原料危机。从美国进口量的减少到中国渔业政策的改革,从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到本地消费偏好的变化,这场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罗非鱼产业链。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美国减少罗非鱼进口量
今年美国进口罗非鱼市场不如以前强劲。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美国罗非鱼库存过剩仍然是一个问题。据NOAA称,2023年前四个月,美国进口的冷冻罗非鱼片同比下降11%,至31,735公吨。约27,994吨来自中国。全兴海鲜联席总裁解释说,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出口订单没有复苏的迹象。
罗非鱼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几乎占美国冷冻鱼片进口量的 90%。哥伦比亚位居第二,出口量为 7,650 公吨,洪都拉斯位居第三,出口量为 3.9 公吨。由于汇率优惠且靠近美国市场,拉丁美洲的产量正在增长。
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刺激了美国从巴西、泰国和越南等二级生产国进口罗非鱼。这三个国家对美国的冷冻整条罗非鱼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 431%、110% 和 136%。到 2030 年,中国预计将从世界第一大罗非鱼生产国变为第二大生产国。
中国的渔业政策改革
2022 年,中国公布了“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该规划表明当地渔业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2016 年,中国开始使用计算总许可捕捞量并将其分配给各渔船的技术。到 2020 年,总捕捞量下降到 950 万吨,并已裁减 4 万艘作业渔船。
渔业从业人员数量也随着渔船数量的减少而减少。中国渔业渔船数量从2015年的1410万艘减少到2021年的1180万艘。此外,随着渔业燃料补贴的取消,中国海洋捕捞量的减少可能也将不可避免。
政府最近大力支持海洋牧场的发展。根据《全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划(2017-2025)》,中国计划建设 200 个国家级示范海洋牧场。该计划由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布。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解决中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中国的渔业贸易总体经历了重大转型,从一个以加工鱼类原料再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越来越多地采购优质水产品供国内消费的国家。
本地消费偏好变化
6月28日,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表示,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未能抓住“3R”趋势,即Ready-to-cook(即煮)、Ready-to-eat(即食)、Ready-to-heat(加热)的趋势。
相反,金鲳鱼和鲶鱼在迅速扩张的即食食品领域中表现更好。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巴沙鱼养殖可能会成为中国未来新的主打产品。
罗非鱼原料的未来前景
总体而言,可以说2023年罗非鱼原料养殖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全球市场需求疲软,以及自2022年开始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户遭受的重大损失。正如海鲜市场的预测,到今年秋季末,中国的产量可能会下降40%。
中国罗非鱼产业目前正在经历转型。中国最近在渔业研究和技术、渔业养殖和基础设施发展领域达成了合作协议。该国在提高其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最近在鱼类育种、替代鱼饲料和高科技鱼类养殖方面的举措可能会改变全球渔业。
罗非鱼原料价格持续上涨
由于严重缺乏各种规格的罗非鱼原料,大多数工厂已经停止生产。周三,海南的原料价格为每公斤1.14美元,广东为每公斤1.16美元。罗非鱼片(小规格)的价格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每公斤上涨了1.00多美元。目前,报价的有效期不超过2或3天。价格不断上涨,短期内没有稳定的迹象。10月份是否会有新的原料可用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