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一墩映千年:清名桥与黄埠墩的古今传奇
一桥一墩映千年:清名桥与黄埠墩的古今传奇
2025年春节期间,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迎来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据统计,景区接待游客达155.59万人次,同比增长28.06%。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清名桥作为无锡古运河重要地标的地位,更折射出央视春晚分会场效应带来的文旅新活力。
清名桥,这座横跨古运河的单孔石拱桥,见证了无锡数百年来的繁华变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清宁桥,后改称清名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全用花岗岩砌成。桥身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保存最完好的古桥之一。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清名桥南侧,静静流淌的伯渎河自梅村蜿蜒而至,汇入古运河。桥东侧,清末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的故居诉说着无锡近代工业的兴起。桥北侧,建于1929年的大公桥与之遥相呼应,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桥西侧的南长街,曾是繁华的商业区,米市、烧窑业、丝厂、船码头、戏院、饭店应有尽有,素有“上塘十里能兴市,下塘十里能烧窑”之美誉。
如果说清名桥是古运河上的明珠,那么黄埠墩则是运河中的一颗碧玉。黄埠墩位于无锡古运河中,相传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疏浚芙蓉湖时留下此岛,后人为纪念黄歇,将其命名为黄埠墩。作为无锡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胜古迹,黄埠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明清时期,黄埠墩不仅是运河上的重要景观,更是军事要塞。明代嘉靖年间开始驻扎水兵,清代雍正年间设有把总,乾隆年间则成为北塘五汛之一,驻有防兵和巡船。同时,墩上建有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等建筑,是文人墨客游览休憩的佳处。
黄埠墩在清代达到鼎盛。康熙帝和乾隆帝六下江南时,几乎每次都登临此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为黄埠墩题写“兰若”匾额。乾隆帝更是对黄埠墩情有独钟,从第三次南巡开始,将此处作为行宫,晚上入驻墩上或御船,一早换乘小舟前往惠山游览。乾隆帝还曾作诗《黄埠墩》,表达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2025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设在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不仅让全球观众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更让清名桥和黄埠墩成为热门打卡地。春节期间,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漫步古桥,泛舟运河,感受千年文化积淀。景区顺势保留了多个春晚拍摄点位的舞台与布景,让游客能够近距离体验春晚节目的魅力。
面对持续攀升的旅游热度,无锡文旅部门积极创新,推出深度体验式旅游产品。太湖鼋头渚旅游集团计划在国际樱花节期间推出“跟着春晚游无锡”特色线路,让游客探访春晚节目取景地,感受无锡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同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多元营收方式,推动夜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
清名桥和黄埠墩,一桥一墩,见证了无锡古运河的沧桑变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新时代,这两个地标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