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下的全球粮食市场新趋势
俄乌冲突下的全球粮食市场新趋势
2025年,俄罗斯粮食出口量预计将暴跌至“苏联水平”。根据俄罗斯粮食联盟的最新预测,2025年俄罗斯粮食出口量将降至48-4900万吨,较2024年的7200万吨下降三分之一。其中,小麦出口量可能降至41-4200万吨,同比减少超过1600万吨,降幅高达28%。
这一预测来自俄罗斯粮食联盟,该联盟由近300个农业组织组成,占全国粮食出口的90%。数据显示,俄罗斯粮食出口的下降趋势已经显现。截至2025年1月底,与2024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已下降42%,仅出口了约250万吨粮食。
粮食出口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外汇来源,2023年曾带来155亿美元的收入。然而,恶劣天气和政府政策成为此次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俄罗斯农业部宣布,从2025年2月到6月,小麦出口配额将大幅削减至1100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60%。同时,小麦出口关税将上调18%以上。
这一系列措施背后,反映了俄罗斯国内粮食生产的困境。由于少雨和干旱等恶劣天气,俄罗斯冬小麦种植率降至11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农业部预测,2024-2025年度俄罗斯小麦产量将降至8200万吨,较上一谷物年度减少约10%。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的出口限制对依赖其供应的国家造成重大影响。埃及等中东和非洲国家首当其冲,这些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小麦供应。历史上,2010年俄罗斯因干旱实施小麦出口禁令,就曾引发全球粮食短缺,成为中东地区“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之一。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已十分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2亿人面临严重饥饿问题,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万人。这一数字占接受评估人口的近22%,明显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儿童和妇女成为饥饿危机的主要受害者。报告显示,32个国家中超过3600万名5岁以下儿童患有突发性营养不良。2023年,突发性营养不良状况进一步恶化,流离失所群体的情况尤为严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粮食危机呈现长期化趋势。自2016年以来,36个国家持续出现在《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这些国家的饥饿人口占全球最饥饿人口的80%。在39个国家和地区中,面临紧急级别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增加了100万,其中苏丹的增幅最大。
2023年,超过70.5万人处于灾难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况,面临饿死的风险。这一数字是《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发布历年来的最高值,自2016年以来已增长四倍。加沙地带、南苏丹、布基纳法索、索马里和马里等脆弱地区的人口正面临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
粮食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冲击。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严重的洪水、风暴、干旱、野火以及病虫害爆发等气候冲击对全球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流离失所群体的保护状况也受到粮食不安全的影响。
面对持续的粮食危机,国际社会已作出一系列承诺,包括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的倡议。全球应对粮食危机网络将运用其在应对最脆弱国家饥饿问题上的丰富知识,加强各全球倡议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以确保为受影响群体带来创新和务实的影响。
然而,当前的应对措施仍显不足。自2023年以来,现有的可用资源已无法满足需求。人道主义行动不堪重负,许多行动已被迫缩减规模,削弱了最脆弱群体获得的支持。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势在必行,且必须与由政府主导的旨在减少和消除饥饿的计划相匹配。
展望未来,农业自动化转型为改善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可能。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农业自动化可以提高效率、生产率和韧性,同时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然而,技术普及不均可能加剧不平等,因此需要确保所有农业生产者都能平等地获取自动化解决方案。
面对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打破粮食危机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全球粮食危机需要全球采取紧急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