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妇联&蛋壳育儿:科学育儿,正确面对孩子发烧
上海长宁妇联&蛋壳育儿:科学育儿,正确面对孩子发烧
近日,上海长宁妇联联合蛋壳育儿举办了一场关于春季常见病预防及护理的科普讲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科主任贡海蓉医生分享了小儿发烧的科学处理方法,提醒家长们不要盲目使用酒精或冰袋进行物理降温,而应多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并及时补充水分。此外,贡海蓉医生还强调了3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用药以及5岁以下儿童需注意控制体温在38.5℃左右以避免高热惊厥。这些实用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生病的孩子,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呀!41度了!”
这天晚上,4岁的晓月(化名)反复高烧,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
心里七上八下的晓月爸爸妈妈,猛然想起了老家流传的“退烧偏方”:酒精擦身。
他们秒翻出家中的酒精喷雾(浓度75%),直接将棉片喷湿后,敷在孩子的额头、腋窝、肚子上,再用酒精棉片擦拭身体和四肢。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娃高烧未退还吐了四五次,看起来更没精神了,脸色苍白,尿少,整个人也蔫蔫的。
夫妻俩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抱起孩子就直奔儿童医院。
刚到医院,晓月的病情就急转直下,补液治疗时,渐渐出现嗜睡、意识模糊、双眼上翻凝视等症状,最后直接昏迷不省人事!
紧急抢救后,她被送入重症监护室(PICU)。检查发现,原来晓月是急性酒精中毒,出现了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大脑功能受损。
所幸来得及时,一番急救过后,总算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虽然命救回来了,但晓月明显还没“缓”过来,2天后醒过来时,反应迟钝了很多,紧接着被转入神经内科康复治疗。
近日复查时,晓月除了语速稍慢,没有其他问题。夫妻俩懊悔不已,差点因为欠缺医学常识,亲手把女儿“送走”。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儿童发烧时,家长的焦虑和缺乏专业知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面对孩子发烧,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科学退烧方法
- 物理降温
- 温水擦浴: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和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寒战。
- 适当减少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帮助身体散热。但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受凉。
- 温水浴:如果孩子愿意,可以给孩子洗个温水澡,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
- 药物治疗
- 口服退烧药:3个月以上儿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6个月以上儿童可使用布洛芬(美林)。请严格按照医生建议或说明书控制剂量和用药间隔。
- 退热栓:如果孩子无法口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栓。注意避免与口服退烧药同时使用。
家长常见误区
- 使用酒精擦浴
- 危害:儿童皮肤薄嫩,酒精容易被吸收,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 正确做法:选择温水擦浴等安全的物理降温方法。
- 过度包裹
- 危害: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引发“捂热综合征”,造成脱水和呼吸困难。
- 正确做法: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衣物,帮助散热。
- 滥用退烧针
- 危害:如柴胡注射液和赖氨匹林,可能引起过敏、惊厥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致死。
- 正确做法:优先选择口服退烧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盲目使用抗生素
- 危害: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 正确做法:在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后,按医嘱使用。
就医指征
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
- 发热持续超过3天
- 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
- 体温超过40℃且难以控制
贡海蓉医生强调,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烧时,应保持冷静,科学应对。不要盲目相信民间偏方,也不要过度焦虑。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发烧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贡医生建议家长平时多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关注儿童健康,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