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珍宝馆:凤冠与金杯的秘密
故宫珍宝馆:凤冠与金杯的秘密
在故宫珍宝馆的展柜中,两件国宝级文物静静地诉说着数百年前的宫廷往事。一件是明孝端皇后的凤冠,金光璀璨,镶嵌着九条金龙和九只凤鸟;另一件是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金碧辉煌,象征着大清王朝的稳固基业。这两件文物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凤冠:权力与尊贵的象征
明孝端皇后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嫡妻,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凤冠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宫,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顶凤冠采用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以金丝编织成冠架,其上装饰着九条金龙和九只凤鸟,龙凤口衔珠滴,冠檐还饰有珠宝流苏。整个凤冠造型端庄,工艺精湛,尽显皇家气派。
孝端皇后的一生堪称传奇。她出生于官宦世家,16岁时嫁入皇宫,成为万历皇帝的皇后。在后宫中,她以端庄稳重著称,深得皇帝和太后的喜爱。然而,她的地位并非一帆风顺。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去世后,孝端皇后与另一位皇贵妃王恭妃(即孝靖皇后)之间展开了一场权力之争。尽管王恭妃凭借儿子皇长子朱常洛的身份一度占据优势,但孝端皇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家族势力,最终稳固了自己在后宫的地位。
金瓯永固杯:王朝永固的象征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由清宫造办处制造。金瓯永固杯共有四件,均为三足鼎形、夔龙耳、以象头为足、杯身点翠,浮雕纹饰、铭文、款式。杯口一面铸“金瓯永固”,另一面铸“乾隆年制”。
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始于乾隆年间。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第一件鎏金金瓯永固杯交造办处鎏金作制作。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将金瓯永固杯“往细里做”,要求“耳子夔龙上各安大珠子一颗,两面,每面安珠子五颗,中间一颗安大些,花头要圆的”,照样再做两件。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六日,因乾清宫收贮金瓯永固杯有伤损,要求造办处再制作一件,为制作该杯从内库领用“九成金二十两、正珠大小十一颗、红宝石大小九块、蓝宝石十二块、碧牙𤥒四块”。
金瓯永固杯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清代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正月初一(元旦)子时,皇帝会在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举行“明窗开笔”仪式。仪式中,皇帝先点燃名为“玉烛长调”的烛台,寓意风调雨顺。然后,提镌刻有“万年青”或“万年枝”铭文的竹管翠毫笔、紫毫笔,在雕漆龙盘中盛放的铜炉熏上一熏。先用笔蘸朱墨,在黄纸正中间写下“中行”,然后再用黑墨,在“中行”左右两侧分别写祈福话语、新年愿景。之后,皇帝从紫檀炕案上端起“金瓯永固”杯,饮下屠苏酒。屠苏酒又被称为“岁酒”,古人认为新春元日饮下此酒,可以起到祛邪扶正之效。最后,皇帝象征性地翻阅《时宪书》,以取“授时省岁”之意。
乾隆皇帝在位整整一甲子,又在太上皇的宝位上度过了四个元旦,六十次用“金瓯永固”杯饮下屠苏酒,也留下了六十四份“明窗开笔”吉语笺,封存在黄匣之内,保存至今。
四件金瓯永固杯中,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两件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流失海外,现藏于英国伦敦华莱士收藏馆。2012年,有学者在华莱士博物馆偶然发现这对金杯,并通过详细考证,确认它们正是圆明园流失的金瓯永固杯。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清代宫廷文化的认识,也引发了对文物回归的思考。
这两件文物,一顶凤冠见证了明代皇后的尊贵与权力之争,一杯金酒寄托了清代皇帝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