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社会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新潮流
国企社会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新潮流
2023年,中央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1万亿元,安全生产总额2109.1亿元,社会捐助总额88.9亿元,无偿帮扶资金42.6亿元,有偿帮扶资金142.4亿元,抢险救灾总额14.5亿元,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53%,同时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在140多个共建国家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显著成效。
国企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政策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社会责任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涵盖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202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有企业要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强化产业引领,有力提供安全支撑。同时,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工作纳入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积极把握、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国企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北京市属国企为例,截至2024年6月,58家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实现ESG信息披露全覆盖,ESG相关专项报告披露率达93.1%,远高于A股市场40.5%的总体披露率。
在环境保护方面,国有企业积极投身绿色低碳转型。例如,京能集团作为首都能源保供主力军,持续提升能源清洁低碳水平,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煤电,近三年年均增速超54%。北京国资公司所属绿色动力深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一年处理生活垃圾1344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471万吨。
在公益事业方面,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中央企业社会捐助总额达88.9亿元,无偿帮扶资金42.6亿元,有偿帮扶资金142.4亿元。在抢险救灾方面,中央企业投入14.5亿元,展现了国企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
国企与其他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比
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的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生产、投资、出口、盈利、融资、就业等六个维度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在生产方面,私营企业表现最佳,工增增速达5.7%,高于国企的4.6%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4.3%。在投资领域,国企表现突出,上半年固投同比增速达6.8%,显著高于整体的3.9%。在出口方面,私营企业表现亮眼,同比增长7.8%,而国企和外企分别下降1.1%和3.1%。
在盈利方面,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因低基数效应,利润增速达12.6%,但私营企业和国企的利润增速分别为7.6%和-2.4%。在融资方面,私营企业负债增速最高,达7%,而国企和外企分别为3.4%和3%。在就业方面,私营企业表现最好,平均用工人数降幅最小。
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推动了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中国特色ESG体系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