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盛春谈士官转业安置公平性:从政策到选择的深度思考
范盛春谈士官转业安置公平性:从政策到选择的深度思考
“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导致诉求不同。”这是2017年宁波市军转干部范盛春对转业安置中公平问题的深刻思考。作为一位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他在面对转业安置这一人生重要关口时,展现出了难得的清醒和理性。
公平的相对性
范盛春的观点直指公平问题的核心:公平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他以自己在部队的经历为例,指出每个人入伍前的教育背景不同,在部队中从事的工作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和能力。因此,当他们站在转业安置的同一起点时,实际上已经是各种经验、阅历的综合比较。
这种观点在当前的士官转业安置政策中得到了体现。根据最新政策,对退役士官的安置方式包括逐月领取退役金、自主就业、安排工作等。其中,安排工作主要面向以下几类人群:
- 服役满12年的军士
- 服现役期间个人获得勋章、荣誉称号的
- 服现役期间个人荣获三等战功、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 服现役期间个人获得一级表彰的
- 因战致残被评定为5级至8级残疾等级的
- 是烈士子女的
这些条件的设定,正是基于对个人贡献和特殊情况的综合考量,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和人性化。
安置中的公平性争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平性问题依然存在。有转业士官反映,目前地方给服役12年转业的战友,大多安置的是工勤岗。工勤岗虽然稳定,但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引发了部分转业士官的不满。
一位转业士官表示:“干的活一样,甚至还干得更多;做的事不少,甚至难做的没人愿意做的事情,都是工勤人员在做。事情做了、成绩有了,但是工资收入却并不见长,最关键是职务上不能提升。”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公平性的深层次思考:公平是否仅仅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还是应该进一步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和职业前景?
忠诚与选择
面对这些争议,范盛春的观点再次给我们以启发。他认为,作为一名干部,在部队学的最多、讲的最多的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转业只是人生的另一个开端,而不是让我们抛弃过往。工作的确很重要,但为了它丧失一名干部最起码的忠诚品格,这样的选择最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他建议转业干部认真梳理自己的内心,思考转业的初衷、自己的特长以及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种理性的态度,或许才是面对转业安置时最明智的选择。
未来的思考
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士官转业安置工作,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安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建议提出,可以考虑建立更加灵活的安置机制,比如:
双向选择机制:在满足政策条件的基础上,增加转业士官与接收单位的双向选择机会,让个人能力和单位需求更好地匹配。
职业发展通道:为工勤岗转业士官提供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培训与再教育:提供转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帮助转业士官更好地适应地方工作。
信息公开透明:增加安置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疑虑和争议。
正如范盛春所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对转业安置,我们既要看到国家和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关怀与尊重,也要理性对待个人选择,保持一名军人应有的忠诚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新阶段继续书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