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用杖头木偶戏点燃年轻人的文化热情
徐宁:用杖头木偶戏点燃年轻人的文化热情
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点燃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他就是31岁的徐宁,一位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将川剧变脸、喷火等绝活融入杖头木偶戏,使这项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并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渊源
杖头木偶戏,又称托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据记载,杖头木偶戏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通过演员操纵木偶的头部和手臂,配合音乐和唱腔,演绎各种故事和人物。
杖头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土调、山歌、采茶曲等,伴奏乐器有鼓、钹、锣、唢呐等。在广西北流等地,杖头木偶戏分布遍及城乡,曾是当地民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徐宁的创新之路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杖头木偶戏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困难等问题。徐宁敏锐地意识到,要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就必须进行创新。
他首先将川剧变脸、喷火等绝活融入杖头木偶戏中。在演出中,木偶可以瞬间变换七八种脸谱,从大花脸变成“美猴王”,再由“美猴王”变成关公,短短数十秒内完成多次变换,让观众目不暇接。这种创新不仅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为了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徐宁还改良了木偶装置,使木偶的嘴巴能够活动,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他设计了飞天形象木偶、裕固族舞蹈木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形象,将甘肃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融入表演中。
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徐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更体现在传播方式上。他每年义务演出100多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50多场次,成为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演出,徐宁不仅展示了杖头木偶戏的魅力,更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徐宁的创新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他也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可能性,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借鉴。
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徐宁在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深知,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徐宁已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并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正如他所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
徐宁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坚守,更需要创新。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期待更多像徐宁这样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