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魏辅文院士团队揭秘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从基因到保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魏辅文院士团队揭秘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从基因到保护

引用
中国科学院
8
来源
1.
https://www.cas.cn/syky/202403/t20240307_5007830.s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D%8F%E8%BE%85%E6%96%87/10927375
3.
https://www.sohu.com/a/787364772_121107000
4.
http://www.it86.org/sf_292D275814EC42218FD8DB636C4F4B5F_209_1AE976E771.html
5.
https://ysg.ckcest.cn/ysgNews/1755979.html
6.
http://www.ioz.ac.cn/
7.
https://www.chinagut.cn/zhiku/person/adfed12fb4e3439aa31963c55f5dec24
8.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4-3/20240308065035577.htm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团队在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罕见棕色大熊猫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这一发现不仅增进了人们对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理解,也为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01

突破性发现:棕色大熊猫的遗传密码

秦岭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出现的罕见棕白色毛色表型一直是个谜。自1985年首次发现以来,至今仅有七例有实体或照片记录的棕色大熊猫,其中三例来自佛坪县,两例来自洋县,太白、周至二县各有一例。这种独特的毛色变异为何仅在秦岭山系种群中出现,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魏辅文团队通过长期研究,利用佛坪自然保护区收集的生态学和遗传学数据,建立了与棕色大熊猫“七仔”相关的两个家系,确定了棕白毛色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通过对七仔两个家系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种群水平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Bace2基因第一外显子25bp缺失突变是导致棕色大熊猫出现的最可能原因。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中构建了同源区段敲除模型。结果显示,所有Bace2基因敲除的小鼠毛色都比野生型浅,且显微观察发现,这些小鼠的毛发中色素缺乏情况更为显著,黑素体数量显著减少,与棕色大熊猫的表型高度相似。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理解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02

大熊猫保护的科学探索

作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魏辅文院士长期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生物学研究。他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大熊猫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魏辅文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的适应性演化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对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影响机制。这些发现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03

国际合作助力大熊猫保护

魏辅文院士强调,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的合作,中国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通过国际合作,中国科研人员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技术难题,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已达728只,且遗传多样性与野生种群保持同等水平。

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还促进了民间友好往来。魏辅文院士回忆道,在美国圣迭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地,外国民众为了看大熊猫往往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饲养人员对大熊猫给予了精心的呵护。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国际友谊,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

04

大熊猫保护的最新进展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约72%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100余只增长到目前的约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级为“易危”,这标志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魏辅文院士表示,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努力,我们有信心让这一珍贵物种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