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羌塘:野生动物的乐园
探秘羌塘: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有一片被誉为“北方的空地”的神秘土地——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总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区。作为中国首个大型野生动物类型国家公园,羌塘保护区不仅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动物的乐园,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藏羚羊的迁徙传奇
每年5月开始,成群的藏羚羊会从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以及新疆阿尔金山等地,陆续前往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一带产仔。迁徙羊群多数为纯雌性群,少数羊群有雄性藏羚羊“保驾”。
据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7万余只增长到30余万只。这一显著增长,离不开当地牧民群众和专业管护员的共同努力。他们定期巡查,救助受伤的藏羚羊,确保这些“高原精灵”能够安全迁徙。
野牦牛的高原家园
野牦牛是羌塘草原的“明星”物种,成年体重达半吨以上,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生活环境海拔较高,在“无人区”以外基本很难见到。
近年来,随着羌塘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牦牛种群数量从20世纪不足1万头增长到2万余头。这不仅体现了保护区的保护成效,也反映了整个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雪豹的王者归来
雪豹有着“雪山之王”的美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随着羌塘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雪豹种群日益扩大。2024年以来,仅尼玛县就擒获并放归自然9只“肇事”雪豹。
虽然雪豹种群的恢复带来了与牧民牲畜冲突的增加,但随着相应补偿政策的落实和生态保护宣传的深入,牧民群众在遭遇牲畜侵害后,会选择上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处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牧民与管护员的守护
在羌塘保护区,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牧民群众和专业管护员。他们不畏严寒,深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守护着这片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管护员们定期进行巡护,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同时,西藏自治区实施生态搬迁工程,缓解人兽冲突,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据统计,阿里地区每年平均救护、放生野生动物50多只(头)。
生态保护的未来展望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主体,其保护成效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生态环境,更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35%。
未来,西藏将继续推进羌塘国家公园建设,结合国家公园建设,让有能力的群众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并适度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让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中走上致富路、吃上生态饭。同时,西藏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不断涵养生态环境,筑牢产业绿色发展基底。
羌塘保护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保护和社区参与,人类可以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共同守护这片神奇的土地。这片高原上的生态奇迹,将继续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