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如何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慌?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慌?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增大,许多高血压患者开始感到不适。专家提醒,秋冬季节是高血压的高发期,需要特别警惕。那么,为什么秋冬季节更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压又为什么会导致心慌?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秋冬季节血压变化的生理机制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的生理机能会发生相应变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表示,冷空气最易侵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环境中的细菌、病毒、致敏物质、污染物质等也会借此进入人体。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韩素芹指出,入秋后气温下降,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当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更为明显,较大的血压变化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更容易发生心绞痛等疾病。
此外,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流失较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气压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高气压和低气压交替出现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风速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大风天气会使人体体表散热加快,导致血管收缩。
高血压引发心慌的机制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密切相关。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医师吴文静表示,长期血压升高可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这些改变都可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高血压使男性房颤患病风险增加50%,女性增加40%;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房颤风险增加19%,舒张压每升高10mmHg,房颤风险增加6%。
房颤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心慌、心跳加快或不规律。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跳动快速且不规律,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头晕、眼花、黑蒙、晕厥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胸闷、胸痛,甚至心力衰竭。房颤最重要的危害是容易在心房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容易形成脑梗死或其他部位的栓塞。
如何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慌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化心肺功能,但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清晨和大风天气。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幅波动,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气温和气压变化时,保持冷静,避免焦虑和紧张。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增加高血压和房颤的风险。
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2024年更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应该降至<130/80mmHg。指南还新增了多种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特别是在气温骤降或寒潮来临时,提前采取防寒措施。
秋冬季节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慌,需要从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出现持续的心慌、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