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与茅台酒:六十年匠心铸就传世佳酿
季克良与茅台酒:六十年匠心铸就传世佳酿
一位酿酒大师的六十年匠心
2024年3月20日,春分时节,茅台国际大酒店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学术研讨会。这一天,是为了庆祝一位传奇人物从业60周年——他就是中国白酒酿造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季克良。
1964年,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开始了他与茅台相伴的传奇人生。作为茅台厂第一批食品发酵专业的大学生,他首次提出“香型”概念,奠定了茅台的技术高度。他总结提炼茅台十大独特工艺,制定多项操作规程和检验制度,极大提高了茅台酒的质量把控水平。
“12987”工艺:茅台酒的灵魂密码
季克良在茅台的60年,也是茅台酒工艺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的60年。其中最核心的就是“12987”工艺,这是茅台酒酿造的精髓所在。
“12987”工艺具体指的是: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这一工艺流程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充分体现了茅台酒“天人合一”的酿造哲学。
这一工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4高”和“3长”:
- “4高”: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馏酒。其中,大曲发酵温度高达60℃以上,是各类白酒中发酵温度最高的。
- “3长”:制曲时间长、发酵周期长、储存时间长。这些都保证了茅台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顺天敬人:茅台酒的文化传承
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季克良曾说:“茅台酒的生产过程,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
每年端午,茅台酒厂都会举行盛大的“祭麦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重阳时节,则会进行“祭水大典”,表达对赤水河的敬意。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茅台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006年,茅台酒酿造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
《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里程碑
在季克良从业60周年之际,一部凝聚其毕生心血的著作《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正式发布。这本书不仅是季克良个人经验的总结,更是茅台酒工艺技术从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见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评价道:“季克良对科学的创新精神,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和对行业的匠心精神,为茅台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匠心精神的传承
季克良的一生,见证了茅台酒从一个地方酒厂发展成为世界知名酒企的历程。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更在于对匠心精神的传承。
正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所说:“季老的60年,都与茅台相融、与酱酒相伴,他提出‘四个服从’质量理念,总结形成茅台酒生产‘十大工艺特点’,并牵头制定‘制曲、制酒、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同时极力宣扬极致的茅台酒文化,积极为酱香型白酒发声站台,始终致力于酿造茅台极致之美、宣扬酱酒文化之美。”
在季克良等老一辈茅台人的带领下,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不断传承创新,茅台文化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不仅是茅台的骄傲,更是中国白酒行业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