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遭遇滑铁卢:中国电影产业的警示与机遇
《蛟龙行动》遭遇滑铁卢:中国电影产业的警示与机遇
《蛟龙行动》遭遇滑铁卢:排片争议与票房困境
在2025年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由博纳影业出品的《蛟龙行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2月4日,该片票房仅为2.66亿元,远低于预期,成为春节档倒数第一。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这部投资约10亿元的军事动作大片,为何会遭遇如此惨淡的市场表现?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多个场合呼吁影院增加《蛟龙行动》的排片,并指责存在“黑子”恶意打低分的行为。他表示:“很多负面文章都是AI生成的,都是只有一个标题,互相转发,然后大量铺差评、恶评,没有水平,也没有文字能力。”于冬还提到,《蛟龙行动》遭遇水军恶意打低分让他联想到两年前春节档的影片《无名》。当年《无名》在豆瓣的评分是6.6分,如今《蛟龙行动》也是6.6分,“你不能因为某一个演员,连电影都没看,就在观影平台上打一分。”
电影市场的寒冬:观众流失与竞争加剧
《蛟龙行动》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减少124亿元,观影人次减少2亿多。与此同时,短剧总产值超过500亿元,显示出观众观影习惯的转变。
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韩国电影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韩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塌陷,比2020年还要惨淡。首先,票价急剧上涨让观众望而却步。以前看电影是种享受,现在变成了奢侈消费。虽然《首尔之春》和《犯罪都市4》这些大片让观众感到振奋,但大部分本土电影质量下降、重复过时等问题让韩国观众对整个韩影制作水平失望透顶。这简直就是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嘛!
其次,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在韩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或者移动设备上观看影视内容,电影院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电影公司也纷纷缩短影片从影院到流媒体窗口期的时间,以应对这种变化。这样一来,韩国观众对流媒体的满意度越来越高,电影院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在屏幕无处不在、影视资源唾手可得的年代里,看电影早就有了替代场景。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外出时使用手机等设备观看电影,观看时间逐渐减少。因此,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需要更多的理由。你说说看,谁还愿意花那么多钱去看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呢?
《蛟龙行动》的制作特点与意义
尽管市场表现不佳,《蛟龙行动》在制作上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据业内投资人士透露,该片是春节档六部影片中投资最大的一部,也是国内电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投资额约10亿元。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耗时17000小时,按照1:1的比例建造了四艘核潜艇,每艘造价高达8000万元。导演林超贤带领团队在零下十度的天气下坚持水下拍摄,多位演员为了完成高难度动作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蛟龙行动》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也是我国军方协助拍摄,弘扬我国现代海军风采的一部提气大片。影片中有大量新式武器,展现了我国现代海军装备先进,实力强大,对国际上一些暗流涌动的敌对势力是一种威慑。相比较武侠,喜剧,动画,神话,无疑军事力量才是国家硬气的底气,军事战争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重工业电影是破局关键
《蛟龙行动》的遭遇引发了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深刻思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真正让观众有沉浸感、让观众有值回票价感受的电影,才会把那些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吸引回影院。如果中国电影一年有至少十部《蛟龙行动》这种体量的大片,那么电影就不会被观众抛弃。
从长远来看,中国电影产业需要更多像《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它们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还能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影院,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于冬所说:“只有重工业电影,才能救中国电影。”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从营销策略到影院排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运作。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让优质内容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蛟龙行动》的遭遇令人惋惜,但它也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品质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重新赢得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