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乙肝验血正常不能排除肝硬化:中年男性更应定期验肝
研究证实乙肝验血正常不能排除肝硬化:中年男性更应定期验肝
香港中文大学肝病研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乙肝"灰色地带"患者中近40%存在显著肝纤维化,其中7.2%已发展为肝硬化。研究强调,仅凭肝酵素和病毒载量等血液检查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肝病状况,建议乙肝患者定期检测肝纤维化,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及HBeAg阳性的高风险人群。
治疗乙型肝炎,需要长期服药,甚至“一食食成世”。因此,医疗指引通过各种肝炎指标,例如检验血液中的肝酵素、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判断病情,决定病人是否需要开始服药。然而,相当一部分病人属于“灰色地带”,即其肝炎指标显示病情仍未明显严重至需要服药的程度,但相当接近,或者在界线游移。
香港中文大学肝臟護理中心副主任黄丽虹教授以及黎梓滔教授领銜的研究,分析全球103篇研究文献,超过三万名乙肝“灰色地带”病人的数据,发现“灰色地带”乙肝病人的肝癌年发病率为0.32%,肝硬化为0.67%。此外,更有近40%的“灰色地带”病人诊断时已有显著的肝纤维化,其中7.2%甚至已届肝硬化。
研究除了显示“灰色地带”病人有一定风险患上严重肝病外,还带出一个重要讯息:单凭肝酵素和乙肝病毒载量等血液检查结果,并不能周全反映肝臟状况。有些患者即使血液指标正常,其实可能已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前身)。因此,我们建议乙型肝炎患者应该检验肝脏有没有纤维化,“灰色地带”甚至肝炎指标更严重的患者更应如此。
黎梓滔教授另有文章专门讲述:《肝酵素没有过高,未必足以反映肝臟健康》
高风险病人:40岁以上、男性及HBeAg阳性者
研究进一步揭示,40岁以上、男性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病人的肝癌风险高于其他乙肝患者。由于肝病的恶化速度因人而异,这些风险因素能帮助医生识别出更需密切监测或提前治疗的高风险病人。
尽管有部分“灰色地带”病人尚未达到必需治疗的门檻[1],但研究表明,定期验肝及适时的健康管理有助他们避免肝癌等严重肝病。对于这类病人,除了要确认有没有肝纤维化外,也须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时掌握病情,及早开始适当的治疗。若病人较为年长(40岁或以上)、男性及HBeAg阳性,医生或会建议提前考虑抗病毒治疗,避免恶化。
总而言之,乙型肝炎“灰色地带”并非稳定的状态,黎教授总结这项研究的重点时,建议乙肝病人检验肝纤维化,并遵从医生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尤其较为年长和HBeAg阳性的男士更要密切监察,以及时治疗,保障健康。
来源研究:Che-To Lai J, Wong GL, Tse YK, et al. Histological severity, clinical outcomes and impact of antiviral treatment in indeterminate pha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 2024. doi:10.1016/j.jhep.2024.11.018
註釋:
[1]有些病人符合其他风险因素,会按照指引开始治疗,例如有肝癌家族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