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雅称大揭秘:你家属啥?
十二生肖雅称大揭秘:你家属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古人对十二生肖赋予了各种雅称,这些雅称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有趣的雅称背后的故事。
子鼠:机智与神秘的化身
鼠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一,其雅称包括“社君”、“子神”、“夜磨子”。晋朝葛洪在《抱朴子·登涉》中提到:“子日称社君者,鼠也。”社君不仅是对鼠的别称,也象征着家庭与和谐。而“子神”和“夜磨子”则分别赋予了鼠以神秘和勤劳的形象。鼠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表达是很复杂的,既有“贼眉鼠眼”“獐头鼠目”等通常意义的贬义成语表达对于老鼠的一种厌恶,却又因为老鼠生命力旺盛,多子多福而将其位列生肖之首。
丑牛:勤劳与奉献的象征
牛在农业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它被赋予了极其尊贵的地位。殷商时代,牛成为祭祀中最重要的牺牲之一;到了东周时期,牛开始用于农耕;及至汉代,牛的身影已经活跃在整个中华大地的田野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在中华文化之中,牛往往与勤劳、刻苦之类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八百里”源自宋朝辛弃疾的《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不仅展现了牛的力量与坚韧,还寓意着广阔的天地和豪迈的气概。“土畜”则是指与土地紧密相关的牲畜,强调了牛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寅虎:威严与勇猛的代表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虎,山兽之君。”而“山君”不仅是对虎的尊称,也象征着勇猛与威严。另外,“於菟”也是虎的古称,带有一种神秘和野性的气息。虎是十二生肖中最威武雄壮的动物,一直受到华夏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权势和威严的象征。由于老虎生性勇猛,是百兽之王,古代的人们对于老虎都是望而生畏,这也造就了虎的一种神秘感,部分地区甚至将老虎看做神的化身,也造成了一种崇虎的文化。
卯兔:温柔与灵动的象征
宋朝陆佃在《埤雅》中提到:“兔者明月之精,视月而孕。”因此,兔被赋予了纯洁与温柔的象征意义。而“月德”和“扑握”则分别强调了兔的吉祥和机敏特性。在十二生肖中,兔温柔、灵动,它能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备受青睐,与它本身所承载的神话民俗和自然崇拜有关。文学形象中,很早就有捣药玉兔一说。玉兔捣长生不老药所具健康不老的寓意、长相厮守的爱情寄托,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平安和爱情忠贞的世俗理念。兔子还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上升到“月德”“月精”的高度,有时文人还以玉兔作为月亮的别称。
辰龙:神秘与力量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神秘与力量的象征,而“云螭”则形象地描绘了龙腾云驾雾的雄姿。其他如“虺、虬、蟠螭、蛟、金龙”等雅称,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神异动物,龙聚集了兽的野性、人的悟性和神的灵性。龙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中国人一直以龙的传人自居,逢年过节经常举行诸如舞龙、祭龙王和赛龙舟等活动。虽然史书记载中没人真的见过龙,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于龙的崇拜。
巳蛇:智慧与长寿的象征
唐朝裴铏在《传奇·崔炜》中提到:“昔安期生长跨斯龙而朝玉京,故号之玉京子。”因此,蛇被赋予了长寿与智慧的象征意义。而“阿虺”和“长虫”则更贴近蛇的自然形态,带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美。中国自远古时代以来所传人类起源的传说就与蛇有关,最著名的莫过于伏羲和女娲。相传他们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炎黄子孙被认为是他们交媾后产生的后代。蛇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绘画、青铜器等工艺美术品之中,体现着人对于蛇的认识。汉代流行蛇扭印,蛇的形象与权力产生着紧密的联系。而隶属四方神兽之一的玄武,更是以“龟蛇相交”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人们对蛇的崇拜。
午马:速度与激情的象征
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提到:“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因此,马被赋予了速度与激情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八尺龙”、“乘黄”和“驸騄”等,则分别强调了马的雄壮、神骏和尊贵特性。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人类驯化了马,马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由于马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把马列为六畜之一。古人经常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易经》中记载:“乾为马”,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和有作为的象征。
未羊:吉祥与温顺的象征
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提到:“羊一名为胡髯郎。”因此,羊被赋予了异域风情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吉品”和“嵩山君”等,则分别强调了羊的吉祥和尊贵特性。羊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六畜之一,也是祭祀专用的三牲之一。由于羊生性温顺安详,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当做吉祥物,既象征着安泰,体现正义,也是美丽的化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即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申猴:机智与顽皮的象征
汉朝王延寿所作《王孙赋》被称为第一篇咏猴韵文,其中提到:“有王孙之狡兽,行陋观而丑怡。”因此,猴被赋予了顽皮与机智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三槐”和“献桃”等,则与猴的自然习性和文化寓意紧密相关。猴作为灵长类动物,机灵活泼、滑稽有趣。对于中国人来说猴还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主要是因为“猴”与“侯”谐音,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等等。
酉鸡:勤劳与勇敢的象征
唐朝李益在《闻鸡赠主人》中提到:“胶胶司晨鸣,报尔东方旭。”因此,鸡被赋予了勤劳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时夜”和“日山”等,则分别强调了鸡报晓的准确和雄鸡啼鸣的壮美景象。古代的鸡又被称为德禽,传说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鸡”与“吉”谐音,更寄托了古人许多美好的祈盼和祝愿。
戌狗:忠诚与守护的象征
唐朝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提到:“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因此,狗被赋予了忠诚与守护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豺舅”、“地羊”和“黄耳”等,则分别强调了狗与狼的亲缘关系、狗的野性以及狗的忠诚与勇敢。在传统文化当中,狗存在三种不同的形象:一是祥瑞神兽,例如盘瓠(音户)便是一条五色花犬,又如地藏菩萨的坐骑谛听原身是一条白犬。另一种形象是守护之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即为镇恶辟邪的守护神形象。最后一种形象便是人们最熟悉的忠诚之灵。
亥猪:富足与吉祥的象征
唐朝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提到:“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因此,猪被赋予了富饶与吉祥的象征意义。其他雅称如“刚鬣”、“亥氏”和“糟糠氏”等,则分别强调了猪的勇猛、猪在十二地支中的位置以及猪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猪在上古时代被人们称作“豕”,“豕”字加上宝盖头便成为“家”。“家”者,即指可以遮风避雨且圈养猪的地方,可见猪与人的关系是何等亲近。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猪常常被视为传送福气的使者,“肥猪拱门”的形象随处可见,谚语也有“猪入门,百福臻”之说。据传从唐代开始,新科状元到大雁塔题名时须用“朱笔”。因为“猪”与“朱”,“蹄”与“题”谐音,所以猪成为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
十二生肖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宇宙和生命的独特理解,还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文化内涵通过诗词、成语、民间故事等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十二生肖文化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春节的生肖邮票到各种工艺品,从民俗活动到现代设计,十二生肖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