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一小时,抑郁风险降23%!MIT和哈佛研究揭示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早起一小时,抑郁风险降23%!MIT和哈佛研究揭示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项来自MIT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仅仅通过每天早起一小时,就能将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3%。这项基于84万人大样本的研究,首次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睡眠时间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然而,由于国民缺乏对抑郁症的重视,使得国内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无法得到充分的治疗。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人员收集了约84万个人类样本的基因组数据,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从遗传学角度评估了昼夜规律与抑郁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睡眠中点(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的中间点)每提前一个小时,患重度抑郁症风险降低23%。
研究还发现,具有早起型(morningness)基因型的个体,相比于晚起型(eveningness)基因型的个体,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更低。而且,喜欢早起的人往往睡眠时间更早,睡眠持续时间更短。
早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这项研究揭示了生物钟偏好、睡眠时间和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早起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还能显著降低抑郁风险。这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实用建议
循序渐进调整作息:如果习惯晚睡,不要急于一次性调整到位,可以每天提前15-30分钟入睡,逐渐调整到理想状态。
保持规律作息:尽量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即使在周末或假期也不例外。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度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注意饮食: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特别是在下午和晚上。
建立睡前仪式:比如阅读、冥想或听轻音乐,帮助身体和大脑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避免长时间午睡:如果白天需要小憩,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内,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或抑郁症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
这项研究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方法。通过调整作息习惯,我们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还能显著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迎接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