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家庭育儿新挑战:学校心理老师的观察与思考
三孩家庭育儿新挑战:学校心理老师的观察与思考
“老师,我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唐市中心小学的心理老师最近频繁听到这样的诉说。随着国家三孩政策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因为父母的爱被“分割”而产生心理危机感和焦虑情绪,在所难免。
三孩政策下的育儿挑战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从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营造尊重生育的社会氛围。然而,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日本作为少子化问题严重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尽管日本政府提高了育儿补贴,但调查显示,70%以上的家庭因经济原因放弃生育二胎。这表明,单纯依靠经济补贴难以解决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物质支持之外,提供更全面的育儿支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支持
面对多子女家庭的育儿挑战,学校和家庭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学校:心理辅导与主题活动双管齐下
唐市中心小学的心理老师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手足之情,学会表达爱。例如,“模拟体验·初悟爱”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作为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感受;在“观察讨论·发现爱”环节中,孩子们分享彼此在家中的趣事,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兄弟姐妹。
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还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 sibling relationship(手足关系)观念。
家庭:正向管教与情感交流并重
家庭教育在多子女家庭中尤为重要。教育心理学家任春华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践正向管教:
提供安全舒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发展兴趣爱好。
示范正向的沟通:通过积极聆听、给予鼓励等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
贯彻一致的纪律:制定明确的家规,让孩子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抱有实际的期望: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目标,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先照顾好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在职父母来说,每天抽出10-15分钟的亲子时间至关重要。这可以是简单的聊天、一起做家务,或是共读绘本。周末时,可以安排户外活动或亲子游戏,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打破心理咨询的误解
然而,要真正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还需要打破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唐市中心小学的心理老师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服务对象全员化:将心理咨询室定位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而不仅仅是问题学生的求助场所。
服务内容多元化:提供情绪宣泄、音乐放松、感恩教育等多种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服务价值常态化:通过在线预约系统,灵活安排咨询时间,确保心理咨询室的高效利用。
同时,学校还注重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培训和研讨,提升他们的咨询技能。对于资源有限的学校,可以考虑与高校或社会机构合作,引入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三孩家庭的育儿挑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所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家庭、社会、市场、政府一同努力。”
从政策层面,需要不断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包括经济补贴、教育支持、工作环境改善等多方面措施。从社会层面,需要营造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文化氛围,消除对多子女家庭的偏见。从家庭层面,需要建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注重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唐市中心小学这样的实践案例,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帮助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与兄弟姐妹及父母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