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光绪做了34年傀儡,不值得同情? 帝师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光绪做了34年傀儡,不值得同情? 帝师翁同龢:皇帝性格令人恐惧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671U3I50543KZTH.html

光绪皇帝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挣扎与个人性格的矛盾。在公众视野中,他是一位被慈禧太后长期压制的傀儡皇帝,但在其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却揭示了一个脾气暴躁、行为怪异的光绪皇帝。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位皇帝的复杂性格及其历史命运。

外人眼中的光绪皇帝:弱不禁风的无能傀儡

光绪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挣扎与无奈。1875年,年仅13岁的光绪登基继位,但慈禧太后并没有放权的打算,反而加强了对光绪皇帝的控制。15岁时,光绪曾试图独自批阅奏折,但很快就被慈禧太后阻止。朝中大事全归太后作主,甚至连出行都要经慈禧太后批准。

光绪最想独揽大权的时候是24岁那年。那一年,慈禧太后因病将朝政交给光绪,外界以为光绪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了。谁知光绪很快就沦为传话筒,依旧无权决断任何大事。直到慈禧太后去世,光绪才获得了真正的皇权,但那时他已37岁高龄。

翁同龢揭开光绪皇帝另一面:脾气暴躁、行为怪异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两人相识数十载,对光绪皇帝的性格了如指掌。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次提及,平日里外人眼中的光绪皇帝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内心却暴躁难驭、行为怪异。这令翁同龢对光绪皇帝心存恐惧,不敢亲近。

光绪年少时,情绪就已经开始失常。翁同龢回忆,光绪皇帝小时候最怕雷雨天气,每当狂风暴雨肆虐、雷电交加,就会吓得跑到翁同龢怀里躲避。可随着年纪渐长,光绪皇帝的脾气也越发暴躁起来,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甚至做出一些自残行为。

有一次,光绪皇帝无缘无故发脾气,在后殿用手猛力拍打玻璃窗户,导致手被碎玻璃划伤、鲜血直流。更糟糕的是,他还会对身边的宦官和宫女们大打出手,寻衅滋事。据《宫女谈往录》记载,太监宫女们见了光绪皇帝就端端理住,生怕惹怒这位脾气无常的皇帝。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光绪皇帝经常在半夜突然惊醒,坐在案几前阅读奏折。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就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甚至对桌子狠命拍打。翁同龢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光绪皇帝这种行为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发生了六次之多。可见光绪的情绪起伏之大,怪异行为之频繁令人防不胜防。

光绪皇帝性情令人恐惧的罪魁祸首

养尊处优的皇室生活

光绪皇帝自小就生活在紫禁城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从未体会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在这座充满阴暗角落的宫闱里,光绪皇帝受尽宠爱,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任何一点小小的怪癖和不理性行为,都会被宦官们百般迁就和包庇。

正是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让光绪皇帝渐渐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常识,变得越来越任性妄为。他不再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而是凭着一时的兴致和感觉来处事待人。任何违背他心意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畸形教育扭曲人格

除了生活环境,光绪皇帝从小受到的畸形教育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作为帝师,翁同龢本该教导光绪皇帝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却是将光绪皇帝当成“上帝”般的存在来恭维。

这种畸形的教育观念,加之师生双方从未接触过外界的生活,使得光绪皇帝永远无法建立正常的人格认知。他的想法行为都围绕着自己的欲望和地位而转,完全忽视了他人的感受。这种畸形人格的养成,注定了光绪皇帝无法成为一个明主。

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内因

上谕草率没经商议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半夜突然惊醒,怀着对变法的憧憬,连夜下了第一道变法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几乎每天都在草率颁布上谕,共计近300条之多。然而,这些上谕大多是光绪皇帝一人意气用事,根本没有经过朝野大臣的商议酝酿。

例如,光绪在上谕中提出设立“国会”,但对国会的性质和具体职能有何规定,皆付阙如。再如提出“废八股”、“兴学校”,却完全忽视了当时科场制度已沿革数百年,社会基层教育更是一片空白的严峻现实。这种脱离实际的变法措施,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脱离实际不切实际

除了上谕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光绪皇帝的变法措施本身就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切实际之处。比如他在上谕中提出“办绅商局”“创设银行”,但对于银行和商团的具体章程、融资模式却一概没有涉及。更荒谬的是,光绪皇帝竟然还下令“勿许内阁决事”,直接取消了内阁的权力。可内阁在清朝政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上下级政府机构的纽带,倘若直接取消,朝野将陷入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在变法理念上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他根深蒂固的“皇权专制”思想使然,他在具体变法措施上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一味追求新潮流而无视客观现实,这注定了他的变法只能是纸上谈兵。

根本无法真正掌权

除了变法措施本身的种种问题,光绪皇帝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根本无法真正掌权执政。虽然在慈禧去世后,光绪皇帝名义上拥有了最高统治权,但他依旧被太监和亲信大臣包围,无法对朝政全面掌控。

比如在变法最后阶段,亲袍亲信人物康亲王和大臣袁世凯分别呈上谕言,极力反对变法,但光绪皇帝对此无可奈何。最终在慈安等保守派大臣的压力下,光绪皇帝不得不勉强做出“革命无成”的检讨,并恢复了旧制度。可见,即使光绪皇帝拥有统治权,也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依旧被其他人操纵,根本无法独断专行,变法自然也就难以取得成功。

被外人误解的光绪皇帝

外人眼中的戕害儿女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受到了外人的极大同情和怜悯。舆论普遍认为光绪是被保守派大臣们欺压、被迫就范的可怜遭遇。尤其是光绪病重时,还有人说他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从史料记载来看,光绪皇帝虽然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在变法道路上步履维艰,但他并非被动屈服于保守派,而是自己内心就存有保守因素。

光绪对变法的保留心理

尽管光绪皇帝在变法初期大刀阔斧、锐不可当,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变法的步伐也渐渐产生了顾虑。据史料记载,在第216道上谕中,光绪首次显示出了恢复旧制度的意图。上谕提到“有违旧章,即行革除”。

此外,当时负责整理诏书的刘坤一见到第216道上谕的内容,就惊讶地说:“这就是回头路了啊。”可见,随着变法的深入,光绪内心开始动摇、怀有保留。

慈禧太后能左右光绪

另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是,即使在慈禧去世后,光绪依旧受到她的影响。据考证,光绪在日理万机时,时常翻阅慈禧太后当年处理政务的案牍,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事的参照。这说明慈太后对光绪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而非一朝一夕。

有趣的是,连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的保守派大臣们,都曾向光绪进谏过。他们说:“臣等知道圣上心怀变更之志,念及慈安太后遗训,不得不如此。”可见,即使在变法失败的关键时刻,慈禧太后的“遗训”依旧影响着光绪。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