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咸阳:唐昭陵遗址和唐家大院的保护现状
探访咸阳:唐昭陵遗址和唐家大院的保护现状
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走进咸阳,实地考察了礼泉县的唐昭陵遗址和旬邑县的唐家大院。此次普查不仅有助于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纳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也为未来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昭陵遗址: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
唐昭陵是唐代帝陵的重要代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昭陵的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皇家陵寝的最高规格。
昭陵最著名的文物当属“昭陵六骏”石刻。这六匹战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驹、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它们都是唐太宗在战场上骑乘过的战马。每块石刻宽约五尺半,高四尺半,厚约一尺,采用圆雕和浮雕结合的形式,造型新颖,神态生动,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破坏。据历史记载,唐亡以后五代时,军阀温韬将昭陵挖开,盗取其中的珍贵文物。清末民国初年,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驹”两块被美国人盗运至美国费城大学图书馆,其余四块在运往北京途中被追回,现保存在陕西博物馆。
唐家大院:小木作建筑的瑰宝
与唐昭陵遗址不同,位于咸阳旬邑县的唐家大院(又称公输堂)是一座明代小木作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微缩艺术的绝唱”。公输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时约11年建成,占地不足100平方米。
公输堂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以箱体结构将精雕细刻的榫卯结构相连接,楼楼并列,层层相接。檐部由上万件斗拱组合而成,既坚固又轻巧。天宫下部的挂落、飞罩、地霞、门额、格扇等部位,分别采用高浮雕、浅浮雕、影刻、镂刻及剔底雕等手法,刀工洗炼、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富有生气。
然而,这座精美的建筑也面临着保护的挑战。由于建筑结构脆弱,公输堂在开放参观时需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2024年国庆期间,公输堂有限式开放,几天时间接待游客4300人次,这对这座不足百平方米的建筑来说已是不小的压力。
为了保护这座建筑瑰宝,文保单位采取了多项措施。他们用方木对重点部位进行支撑,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公输堂小木作艺术博物馆。2017年,中法两国还开展了“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合作项目,将公输堂保护推向新的高度。
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
唐昭陵遗址和唐家大院的保护现状,反映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一方面,这些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又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威胁。
国家文物局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使用RTK设备和无人机技术,普查队员能够精准地采集文物数据,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