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嫁女的土地权益,你了解多少?
外嫁女的土地权益,你了解多少?
“凭什么不能分地?我虽然离婚了,但户口还在村里。”2022年,在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某村,农家女王某多次在村民小组会议上发出这样的质疑。然而,她的诉求却遭到村里人的冷漠对待,甚至被视为“胡闹”。这起看似普通的土地权益纠纷,折射出中国农村外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深层次问题。
法律保障与现实困境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一条款明确保护了外嫁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同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或者征用补偿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规定往往难以落实。许多地方的村规民约仍然存在对外嫁女不公平的规定。例如,一些村庄会以“外嫁女”身份为由,剥夺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些做法显然与国家法律相悖,但因为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外嫁女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权益。
维权之路:从个人抗争到司法突破
面对权益被剥夺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外嫁女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上述湖北大冶案例中,王某在看到法院普法宣传手册后,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于是诉至法院。经过复杂的调解过程,最终法院依据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认定王某有权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收益。
在另一个案例中,山东省某市外嫁女支某兰因继承宅基地房屋问题与弟弟支某瑞发生纠纷。支某兰虽然户口已迁出,但作为合法继承人,她有权继承父亲的宅基地房屋。经过检察机关抗诉,法院最终撤销了错误的行政裁定,确认了支某兰的合法权益。
这些案例表明,外嫁女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她们不仅要面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克服法律知识的缺乏,甚至要承受来自村集体的压力。但通过法律途径,她们最终能够获得应有的权益。
破解之道:法治与观念的双重突破
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嫁女土地权益问题,需要从法律和观念两个层面同时发力。
从法律层面,需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应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此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外嫁女权益保护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减少执行中的模糊地带。
从观念层面,需要大力破除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推动性别平等理念深入人心。这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观念。同时,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妇女组织的作用,为外嫁女维权提供支持和帮助。
外嫁女土地权益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农村妇女的基本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我们期待通过法律的完善和社会观念的进步,让每一位外嫁女都能享有应有的土地权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