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退出传统电视业务,转战OLED和MicroLED市场
松下退出传统电视业务,转战OLED和MicroLED市场
2025年,曾经的电视巨头松下宣布将退出传统电视业务,这一消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作为曾经的电视市场霸主,松下在显示技术领域的每一次转型都牵动着行业的发展脉络。从CRT到等离子,再到如今的OLED和Micro LED,松下的每一次技术选择都折射出全球电视产业的变迁。
技术路线的三次选择
松下在显示技术领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在CRT时代。1952年,松下(当时名为National)推出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正式进军电视市场。在CRT时代,松下凭借多项领先技术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其推出的49英寸超大屏彩色电视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引起全球轰动,展现了其在CRT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然而,2000年前后,电视显示技术出现了重大分水岭。这一次,松下选择了等离子技术路线,而索尼、三星等竞争对手则选择了液晶技术。等离子电视虽然在画质上具有优势,但液晶电视凭借价格便宜、功耗低、制造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占据市场。2013年,松下被迫退出等离子业务,转战液晶电视市场,但此时的市场早已被三星、LG等竞争对手占据。
全球电视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液晶电视时代,松下再次面临技术路线的选择。这一次,松下选择了MiniLED技术。然而,在MiniLED市场,松下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2023年全球MiniLED电视市场份额中,三星占39%,海信27%,TCL 26%,而松下的名字甚至未能进入前五。在日本本土市场,海信的表现尤为突出,以25.4%的市场份额反超索尼和松下,成为日本消费者的新宠。
与此同时,OLED电视市场也被LG和三星两大巨头牢牢把控。尽管OLED电视在画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高昂的成本和价格使其难以普及。目前,全球OLED电视面板市场几乎被LG和三星垄断,2024年OLED电视出货量预计仅为几百万台,远低于全球每年两亿台的电视出货量。
OLED与Micro LED:未来的显示技术之争
面对OLED电视的高成本困境,业界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 LED。与OLED相比,Micro 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节能效果。然而,目前Micro LED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品化进展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正快速崛起。TCL华星在印刷OLED技术上已实现量产,其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在MicroLED领域,TCL华星与LED龙头三安光电成立合资公司芯颖,逐步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相比之下,松下在OLED和MicroLED领域的布局显得相对滞后。
松下的战略调整与未来展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压力,松下决定将资源集中于高附加值领域,特别是OLED和MicroLED等前沿显示技术。这一战略调整体现了松下对显示技术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然而,要在OLED和MicroLED市场取得成功,松下需要克服技术积累不足、市场份额有限等挑战。
从CRT时代的霸主到如今的传统电视业务退出者,松下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技术选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显示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只有持续创新、紧跟市场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松下的转型之路,或许正是一个传统巨头在新技术时代谋求重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