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生态优先,千年文脉永续
杭州西湖:生态优先,千年文脉永续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3年来,西湖管理者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遵循科学、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的理念,让这颗“人间明珠”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优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漫步西湖畔,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翩翩。这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西湖生态保护的生动写照。
自2002年启动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管理者修复重建了180多处人文景点,水域面积恢复到明代规模。申遗成功后,西湖持续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发力。每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工作人员都会到水域的12个监测点,采集样本并进行分析。通过“清肺手术”,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目前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保持在80厘米以上。
在最近的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有1223种陆生高等植物、238种陆生脊椎动物、250种水生生物以西湖为家。这些数据背后,是西湖管理者对生态保护的不懈努力。
文化传承: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中延续
作为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西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西湖管理者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西湖边,一场场VR展、8K超高清沉浸式探索等数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得以“穿越”时空,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湖魅力。比如“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之旅,通过大空间LBE追踪技术,1:1还原了巴黎圣母院室内的恢宏场景;“西湖遇见敦煌”文化综合体则通过VR技术,让体验者跟随宋代画师董保德,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感受不同时期的璀璨敦煌。
同时,西湖管理者还注重对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挖掘。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先后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等,搭建起完善的保护管理框架。
数字赋能:让智慧管理提升游览体验
作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式”5A级景区,西湖的数字化建设走在前列。2019年,西湖景区开启数字化建设,打造“中国数字第一景”。目前,已建设完成智能算力中心、事件运行中心、时空地理信息中心等五大能力中心,集成平安西湖、美丽西湖、有序西湖、人文西湖,涉及管委会各业务条线十余个应用场景。
在生态保护方面,西湖景区利用智能设施,对水面、水体、重要位置进行多种形式的自动监测。一旦水质出现异常,工作人员便能立刻查看处置,形成闭环处理。
在游客服务方面,西湖景区开发了“云上西湖”小程序,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研”全方位服务。未来,这一应用场景还将升级,能根据游客实时位置自动推送周边玩法,引导游客发现更多惊喜。
主客共享:让西湖成为人民的后花园
“还湖于民”,是西湖保护发展的核心理念。近年来,杭州坚持这一目标,从个体保护到社会参与,让西湖真正成为人民的后花园。
每天清晨,西湖边都会迎来晨练的人群。跑步、跳舞、打太极,人们在湖光山色中开启新的一天。景区内的公园、文化遗址等公共场所大多配有平价餐饮、茶座,让老百姓能够轻松享受西湖之美。
在景区核心的龙井村,白墙黛瓦,茶树葱茏,一派田园风光。经过环境整治提升,这里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尝到发展红利的村民变身为西湖“守护者”,主动保护当地的风景和文化资源。
据统计,每年西湖吸引中外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景区推出了“西湖一键智慧游”、十秒入园、线上导览平台等数字化服务。同时,景区还建立了6座微笑亭,聚集了1万余名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各类服务。
未来展望:让西湖成为城景交融的美好家园
在杭州,以“云栖”为名的地方有二:竹海为屏、绿意为席,作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代表着西湖的过去,而富有科技人文特色的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则映射出西湖的未来。
未来,西湖将呈现“城景交融”的慢行公共空间:向东,商业街区的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向北,主客共享的宜人社区逐步构建;向南,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正在形成。
从千年古湖到“数字第一景”,杭州西湖以其独特的保护发展模式,向世人展示着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融合。这颗“人间明珠”,正以其璀璨光芒,照亮着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