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沙漠与黄河共舞的绿色传奇
中卫:沙漠与黄河共舞的绿色传奇
在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交界处,有一座与沙漠为邻的城市——中卫。这里,黄河与腾格里沙漠亲密相拥,塑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近年来,中卫市依托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沙漠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路。
沙漠与黄河的交响曲
站在沙坡头旅游度假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漠与奔流不息的黄河在这里相遇,形成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游客们或骑骆驼穿行于沙海,或乘坐滑翔翼飞跃黄河,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今年暑期,度假区日均接待游客1万多人,青少年游客占比最高。”导游张迪自豪地说。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度假区不断升级旅游服务项目,从传统的观光体验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新增的高空俯瞰沙漠、越野车沙漠冲刺等项目,让游客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沙漠的魅力。夜晚,游客还可以在沙漠帐篷外观星,聆听星空讲座,体验独特的沙漠夜生活。
“小红果”里的大文章
中卫市不仅是沙漠旅游的天堂,更是中国枸杞的核心产区。在中宁县枸杞加工城内,杞滋堂中宁枸杞展览馆每天都会接待大量中小学生前来研学。“这也是杞滋堂的常态。”杞滋堂董事长王宇表示。通过打造透明化的观光工厂和博物馆,杞滋堂不仅展示了枸杞的深加工过程,更让游客深入了解枸杞的历史文化。
科技创新为枸杞产业插上了科技翅膀。沃福百瑞董事长潘泰安介绍,企业研发了5种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防治枸杞病虫害,同时建立了32项企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玺赞庄园则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清洗到包装的全程自动化,确保枸杞的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目前,中卫市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2.5万亩,2023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90亿元。枸杞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更成为了中卫市的一张“金色名片”。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
曾经,沙漠是中卫市发展的最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沙漠距离中卫县城最近时只有5公里,农田和黄河灌渠经常遭受黄沙侵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卫市开启了漫长的治沙之路。
一代代治沙人探索利用麦草、柳条等材料,在流沙上插立麦草方格来固定沙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腾格里沙漠已“退”到距离中卫市城区20多公里以外,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沙地植被覆盖率达3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让中卫市提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局长吕永军表示。如今的中卫市,已经从过去的“沙进人退”转变为“人沙和谐”,沙漠不仅没有成为发展的障碍,反而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未来可期
“目前,迎水桥镇的‘原乡人’‘返乡人’和‘新乡人’正在美丽田园共同生活发展。”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镇长刘彦录描绘着小镇的未来图景。随着沙漠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也纷纷加入,共同分享沙漠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
2023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1445.6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83.01亿元。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卫市从自然环境治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中卫市的故事,是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曾经的“沙害”变成了如今的“沙利”,谱写出一曲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