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70岁以上老人必读!
高血压管理:70岁以上老人必读!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科学管理高血压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老年高血压的特殊性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首先,收缩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特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减弱,导致收缩压显著升高,而舒张压可能正常甚至偏低,形成脉压差增大(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大于40mmHg)的现象。
其次,老年人的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受到体位改变、情绪波动、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清晨高血压和餐后低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此外,老年人还可能出现夜间高血压,即夜间血压不降反升,这种现象被称为“反杓型”血压模式,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另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合并症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假性高血压,即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血压测量值偏高,这需要医生通过专业评估来区分。
科学管理方法
药物治疗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根据2024年最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65-79岁的老年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治疗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优先选择长效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则。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其中,CCB和ARB是老年人常用的首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因此在选择降压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同时,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控制血压。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也有助于血压稳定。
避免常见误区
在高血压管理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澄清:
症状导向用药:有些老年人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用药,这是错误的。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其对心脑血管的持续损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遵医嘱服药。
担心药物依赖: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需要长期服药的原因在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持续控制。一旦停药,血压会再次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随意停药:有些老年人血压降至正常后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否则会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迷信保健品:目前市面上很多宣称能降压的保健品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能替代正规的降压药物。如果盲目相信保健品而停用降压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失控。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血压变化,协助其定期测量血压,监督用药情况。同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血压控制。
社区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高血压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治疗,完全可以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