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万年寺:157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
峨眉山万年寺:157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峨眉山的怀抱中,有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万年寺。这座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的寺庙,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无数历史传奇。作为峨眉山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万年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
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
万年寺的前身是东晋时期慧持和尚创建的普贤寺。据《峨眉山志》记载,这里原本是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的修行之所。到了唐代,慧通禅师对寺院进行了重建,并更名为白水寺。宋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茂真禅师再次扩建寺院,改名为白水普贤寺,并在寺内敕铸普贤骑象铜像。明代万历年间,寺院遭遇火灾,大部分建筑被毁,仅普贤铜像幸免于难。随后,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奉慈圣诏,派遣中贵二人,赐金修复寺院,僧人台泉仿照印度热那寺样式,建造了无梁砖殿,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
独具匠心的建筑特色
万年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以无梁砖殿为中心,散点分布着山门、弥勒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砖殿东侧是藏经楼,西侧为行愿楼,东南侧有般若堂,西南侧是斋堂,殿后则是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组成的复四合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梁砖殿,它采用了独特的穹窿结构,形似覆釜,世称“旋螺”。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殿内供奉的普贤骑象铜像是万年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这尊铜像全高7.35米,普贤及莲台高4.05米,所骑白象高3.3米,重达62吨。普贤菩萨头戴双层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神态安详。白象四腿直立,足踏三尺莲座,造型精致,结构严谨。
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
万年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地,更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展示平台。普贤骑象铜像的铸造工艺令人惊叹,据专家分析,铜像采用分块铸造技术,每块均铸有子母扣,用铆钉固定,再用铜汁焊接。象脚分段铸造,象腹、莲台、普贤像内中空,用于存放佛经。象肩内有铜制井字形扯架,宽约6寸,厚约2尺,象鼻内安有4根直径1寸的铜条。这种复杂的工艺设计,充分展示了宋代四川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铸造技术。
保护与传承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年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寺院的建筑进行了修缮,对文物进行了保护,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万年寺不仅是佛教徒朝圣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代工艺技术的旅游胜地。
站在万年寺的无梁砖殿前,仰望普贤骑象铜像,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前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虔诚之心。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刹,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更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