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新研究引发思考!血糖稳态调节,环环相扣,一步也不能错!
Science子刊新研究引发思考!血糖稳态调节,环环相扣,一步也不能错!
近期,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中国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胰岛β细胞线粒体稳态失衡的分子病理新机制,β细胞功能障碍再度成为焦点。
线粒体作为葡萄糖有氧代谢的主要场所,为β细胞维持正常功能提供重要能量来源,线粒体功能及ATP产生效率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密切相关。当胰岛β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出现障碍时,ATP能量产生不足,GSIS功能受损,从而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关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近期发表的这项新研究揭示了胰岛β细胞内线粒体自噬异常、损伤β细胞GSIS功能的分子新机制,也再次印证线粒体及其ATP产生对于β细胞功能的重要影响。
Science子刊新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胰岛β细胞损伤机制的认知,这对于进一步理解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一直是公认的T2DM最基本病理生理学特征之一。实际上,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控过程相当复杂,除线粒体外,还涉及多种因素、多个环节,不同信号通路交互调控、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导致β细胞功能受损。本文聚焦胰岛β细胞功能调控及相关机制进展,并特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积兄教授进行点评。
环环相扣:简述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分泌机制精密至极
胰岛β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是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给予刺激物负荷后,胰岛β细胞以双相模式分泌胰岛素,包括第一时相或早相(快速分泌胰岛素)和第二时相(缓慢分泌胰岛素)。
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复杂,受到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等的共同调控,其中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强因子。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对于血糖浓度稳定非常重要。目前公认的GSIS信号通路为:胰岛β细胞属于电可兴奋细胞,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体2(GLUT2)进入胰岛β细胞后,被葡萄糖激酶(GK)磷酸化代谢生成丙酮酸,后者在线粒体中氧化产生ATP,从而使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关闭,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激活胰岛素分泌所需的一系列酶或蛋白,将胰岛素分泌至细胞外(图1)。
图1. 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机制示意图
血糖稳态调节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受损都可能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如上所述,葡萄糖代谢在GSIS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葡萄糖激酶(GK)是β细胞内葡萄糖代谢/利用的第一个关键酶,决定着β细胞代谢速率,作为β细胞葡萄糖传感器,可浓度依赖性地感知葡萄糖水平。GSIS的葡萄糖阈值约为5 mmol/L,当葡萄糖浓度高于此数值时,胰岛β细胞的GK与葡萄糖呈现高亲和力,催化葡萄糖磷酸化,并进一步启动后续糖酵解和线粒体内代谢过程,产生大量ATP,使β细胞胰岛素释放增加。GK表达量及其活性下降可导致GSIS能力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实际上,葡萄糖激酶基因(GCK)本身就是重要的糖尿病基因,GCK基因失活突变可导致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2)。
复杂如网:β细胞功能障碍发生机制错综相连,器官(组织)间对话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在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多种不同的病理途径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形成复杂交错的病理改变网络,机体代谢稳态失衡,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图2)。
图2. T2DM的危险因素及复杂病理机制网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腺、肝脏、肠道等多个重要器官(组织)可通过与胰岛对话,从而调控β细胞功能。以肠道为例,L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等肠道激素可直接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GLP-1一方面通过葡萄糖依赖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凋亡、促进增殖来增加功能性β细胞数量。此外,肝脏、胰岛微环境和胰腺外分泌组织均与胰岛β细胞之间存在对话,在β细胞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葡萄糖传感器,GK不仅存在于胰岛β细胞中,在胰腺α细胞、肝脏和肠道中均有表达。在肝脏中,GK能促进糖原储存和餐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清除;在肠道中,GK能促进L细胞分泌GLP-1(图3)。因此,GK是连结三大血糖调控核心器官(胰岛、肝脏、肠道)的重要纽带,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3. GK调节葡萄糖稳态
综上,胰岛β细胞在发挥GSIS功能时,从葡萄糖进入β细胞内开始,到最终胰岛素成功分泌出胞外,这个过程环环相扣,每步都不能出错。充分、深入了解β细胞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有的放矢地治疗糖尿病。
专家点评
近期发表于Science子刊的中国团队研究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扫除了关于胰岛β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的一个“知识盲区”,为战胜糖尿病提供了更多知识储备。同时,新研究也使人们的视线再次落到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供能量的线粒体上。
在T2DM的发病机制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T2DM发生发展过程中,β细胞经历增生、代偿、失代偿的不同阶段后,功能逐渐衰竭,数量也随之下降,胰岛素储备量和分泌量进行性下降,血糖控制难度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有效阻止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或恢复功能性β细胞数量,T2DM终将陷入治疗困境。因此,深入了解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维持、调控机制以及β细胞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对于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以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旦线粒体代谢发生紊乱,ATP生成下降,就不能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供充足的能量,最终导致GSIS受损。这也是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所在。但β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错综复杂,线粒体问题仅是沧海一粟,还有其他很多靶点及机制等待挖掘。
就目前所知,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到不同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层面各种机制网络的精密调控,涉及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其中任一环节受损均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例如,在GSIS信号通路中,除线粒体外,葡萄糖激酶(GK)也是个重要环节,并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
目前,GK研究进展则已实现了从科研到临床的突破。1968年,Franz Matschinsky博士首次发现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可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现已清楚,GK是葡萄糖转运进入胰岛β细胞后进行糖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也是能感知葡萄糖水平变化的葡萄糖传感器,可适时启动血糖调控核心器官(胰岛、肝脏、肠道)的自主调节,对于机体维持血糖稳态至关重要。研究显示,T2DM患者存在GK损伤,胰岛β细胞GSIS能力受损,不能及时分泌足够的胰岛素。GK也因此成为T2DM治疗的重要靶点。
目前,全球首款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多格列艾汀已在我国成功上市并进入医保目录。该药作用于胰岛、肠道、肝脏等器官中的GK靶点,通过提高GK活性来提升葡萄糖磷酸化转化速率,并改善GK感应机体血糖变化的能力,从而改善血糖稳态。值得强调的是,GKA与单纯作用于β细胞的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完全不同,GKA可同时作用于多个器官中的GK靶点,当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不仅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促进肠道分泌GLP-1、促进肝脏合成肝糖原等,通过多器官共同作用来维持血糖稳态,并非完全依赖β细胞来发挥作用,低血糖风险更低、调糖作用更为全面。
T2DM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作为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之一,其具体病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探索。期待通过不断溯源机制,今后能开发出更多治疗靶点和新型药物!
专家简介
徐积兄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江西省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 Lu Y, et al. Sci Transl Med. 2024; 16(733): eade8647.
- Wiederkehr A, et al. Endocrinology. 2006; 147(6): 2643-2649.
- Kaufman BA, et al. Mol Aspects Med. 2015; 42: 91-10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β细胞学组,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6): 533-543.
- 杨希, 等. 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10): 175-178.
- Fu Z, et al. Curr Diabetes Rev. 2013; 9(1): 25-53.
- 《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专家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8): 703-706.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内分泌罕见病学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4): 298-306.
- Galicia-Garcia U, et al. Int J Mol Sci. 2020; 21(17): 6275.
- 杨进,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9): 785-789.
- Li C, et al. Life Metabolism. 2023; 2(5): load031. https://doi.org/10.1093/lifemeta/load031
- Roman J, et al. Diabetes. 2023; 72 (Suppl_1): 293-LB. https://doi.org/10.2337/db23-293-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