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首艘核潜艇:黄旭华与夹江基地的传奇故事
揭秘中国首艘核潜艇:黄旭华与夹江基地的传奇故事
1958年的一个夏日,34岁的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从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被紧急调往北京。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份将改变他一生的使命——参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从那一刻起,这位年轻的造船工程师便踏上了一条隐姓埋名30年的科研之路。
黄旭华:从交大学子到核潜艇总师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乡医家庭。194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投身于祖国的船舶事业,先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招商局、港务局等地工作。1954年,他被调往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与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这段经历为他后来从事核潜艇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黄旭华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被秘密调往北京,加入了一个代号为“09”的绝密工程——中国核潜艇研制项目。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便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夹江基地:八千军民大会战
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夹江的深山中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这里便是后来被称为“九〇九基地”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多名科研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汇聚于此,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
当时的夹江基地条件极其艰苦。这里交通不便,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界。住宿条件更是简陋,大家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科研人员们的决心。他们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动力,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建设中。
1968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高星斗来到夹江基地。他回忆说:“当时需要挖深搭建20多米的厂房,为了加快工期,来自各大高校的160多名学生,与当地军民一起,开山辟路,建设厂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仅用4年时间就建成了陆上模式堆主体工程。
从零开始的突破
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是在“三无”条件下开始的:无图纸资料、无专家权威、无外来援助。科研人员们仅有的参考资料是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儿童玩具核潜艇模型。
为了确保核潜艇的稳定性,所有设备和上万根管线都要进行精确称重。科研人员们采用“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将数千吨的核潜艇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完美吻合。更令人惊叹的是,核潜艇上全部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都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经过4年的海上试验,1974年8月1日,这艘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隐姓埋名的奉献
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了保守国家秘密,他整整30年没有回过老家。直到1988年,当他在南海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后顺道探望母亲时,95岁的母亲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就是那位隐姓埋名的“核潜艇之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我国后续的核动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科研人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出的奇迹。正如黄旭华院士所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