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果业如何突破增收瓶颈,实现乡村振兴
陕西果业如何突破增收瓶颈,实现乡村振兴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陕西省的果业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陕西在果业发展上逐步打破了增产增收的“天花板”,稳居全国果业的领先地位。这一切离不开科学育种、园区发展及产值延链等一系列创新措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在陕西的众多果品中,苹果、猕猴桃和冬枣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尤其是在洛川,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早已跻身全国第一,背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当地政府携手合作的成果。通过建立国家级苹果种质资源圃,这里已有超过4000份苹果基因种质被收集和研究,帮助果农培育出多个新品种,比如秦霞、秦帅等,极大增强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品种的推广,陕西果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更加稳固。
除了育种,陕西的果业还得益于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大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与实施,使得冬枣的种植模式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今年,该县的冬枣出口量相比去年增加了30%,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以政策为起点,各类资源在产业园区内被高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销售链条。大荔县的成功实践,彰显了农业园区化发展对于提升特色产业的重要性。
在打造全产业链方面,眉县的猕猴桃产业园更是一个典范。通过引进重点企业,如陕西百贤酒业,眉县不仅生产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还开发出涵盖果酱、果脯等多元化产品线,实现了资源的深度利用。目前,眉县猕猴桃品牌的预计价值已达到161.37亿元,而全产业链的产值更是超过40亿元。这一切都证明了延链增效的政策走向是果业发展的关键。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推广的双重保障下,陕西的果业在各个环节持续提质增效。现代化的处理设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得果品在采后得到及时处理,明显延长了市场销售期,有效减少了损失,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截至2023年,陕西的水果总产量已达2092.54万吨,其中苹果和猕猴桃的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365亿元和203亿元,充分显示出这一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强化农业与市场的联动,坚持科技兴农,推动农业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不断提升果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是陕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相信陕西果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