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组与谷歌角逐太空电梯:技术突破仍需时日
大林组与谷歌角逐太空电梯:技术突破仍需时日
2024年6月,在东京国际信息技术展览会上,日本建筑巨头大林组的技术负责人承认,备受瞩目的太空电梯项目仍面临重重技术挑战,距离实际开工仍有相当距离。
大林组的雄心与挑战
早在2012年,大林组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电梯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开工,2050年完工。按照设计,这座太空电梯将通过一根长达9.6万公里的碳纳米管线缆,将地球表面的“地球港”基地与太空中的设施相连。整个系统将包括:
- 高度300公里的近地轨道卫星投放门
- 3.6万公里高度的静止轨道站
- 9.6万公里处的平衡锤
- 火星重力中心和月球重力中心等实验设施
按照计划,乘客将搭乘时速约200公里的“升降机”,经过一周左右时间即可到达静止轨道站。这一构想如果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进入太空的方式,将运输成本降至每磅57美元,远低于传统火箭的发射成本。
然而,现实却给这一雄伟计划泼了一盆冷水。大林组未来技术创造部负责人渕田安浩表示,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仍然堆积如山。其中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碳纳米管材料的制备。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制造出一根长达9.6万公里、分子与分子之间相连的单根碳纳米管。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制造出不到1厘米的符合要求的碳纳米管。
此外,太空电梯还面临其他技术挑战:
- 如何应对太空中的空间碎片威胁
- 如何抵御极端天气和宇宙辐射的影响
- 如何确保在赤道海域的海上基地安全稳定运行
谷歌的布局与转变
与此同时,谷歌也将太空电梯列入其Google X实验室的候选项目之一。然而,近年来谷歌的整体战略转向保守,创新动力有所减弱。据媒体报道,谷歌X实验室因面临减少损失的压力,已开始控制规模,相关项目可能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
这一转变反映出,即使是资金雄厚的科技巨头,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前沿科技项目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太空电梯项目不仅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大林组预计整个项目耗资将达1万亿日元(约合68亿美元),并需要各方合作才能实现。
前景展望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太空电梯的构想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还能为太空旅游、科研和资源开发开辟新的途径。正如大林组技术负责人所言,这一项目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创新,才能将这个百年梦想变为现实。
从目前的技术进展来看,太空电梯距离实际应用可能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正如1991年碳纳米管的发现为这一构想带来转机一样,未来的技术突破仍有可能加速这一进程。对于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未来科技,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耐心,等待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其插上现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