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
北京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
人口老龄化:北京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加深。2023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494.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增长6.4%。从户籍人口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更是首次突破30%。预计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一趋势将带来多方面的挑战:
社会抚养比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北京的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从常住人口看,按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计算,老年抚养比为34.6%,比2022年提高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2.9名常住劳动力就要抚养1名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给社会抚养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导致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也使得家庭内部的养老资源更加有限。这些因素都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医疗保健需求激增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出现下降,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数据显示,北京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64.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5%。这些高龄老年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对医疗服务和护理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创新应对:北京的积极探索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政策创新:聚焦“老老人”服务保障
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制定《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重点支持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措施包括加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优化服务设施布局等。同时,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
服务体系: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北京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布局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023年,北京计划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集合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资源调度、社区餐饮、老年教育、康养娱乐、集中照护等多重功能。目前,朝阳区已有14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全年预计建成17家,各类养老床位达到2.3万余张。
科技应用:智慧养老的探索
北京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在全国率先推行制式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并签订3.4万余份合同。同时,推进就医全流程数字化,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成互联网医院71家。
未来展望:构建可持续养老体系
虽然北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
新加坡的智慧养老模式值得借鉴。新加坡通过智能传感器项目、智慧养老平台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北京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本地的智慧养老模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北京应加强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人才。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得到满足。这包括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以及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北京乃至全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但通过创新政策和多方努力,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