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镜头下的中国海岸线:四年,18000公里的视觉记录
张晓镜头下的中国海岸线:四年,18000公里的视觉记录
2011年至2015年间,摄影师张晓用四年时间,独自穿行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从广西北海到山东烟台,用镜头记录下长达18000公里海岸线的变迁。这个名为“海岸线”的摄影项目,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度观察。
张晓1981年出生于山东烟台,这片海域见证了他童年的成长。2018年,他获得哈佛大学颁发的Robert Gardner摄影奖学金,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在“海岸线”项目中,张晓将镜头对准了这片熟悉的海岸,试图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我长大的地方,”张晓说,“但我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前往瓏岱酒庄的提议。过去,我经常使用宝丽来纸上转印技术。其原理是将宝丽来胶片剪下来,浸泡在水中以去除感光乳剂,然后将其转移到纸上。我很喜欢这些图像,它们在转移到纸上时看似不甚完美。”
在拍摄过程中,张晓采用了独特的宝丽来转印技术。这种技术需要将宝丽来胶片剪开,浸泡在水中去除感光乳剂,再将其转移到纸上。这种手法使得照片带有一种特殊的质感,既模糊又真实,仿佛是记忆的碎片。
张晓的作品中,既有自然风光的壮美,也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他镜头下的海岸线,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在一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工业设施与原始的自然环境并存;在另一些照片中,又能看到人们在海边的日常生活,这些场景既熟悉又陌生。
“海岸线”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风景。它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复杂面貌。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张晓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海岸线。这些影像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奖项的认可,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除了“海岸线”项目,张晓还有其他重要的作品。在“社火”项目中,他记录了北方农村春节传统活动的变迁;在“怪力乱神”个展中,他关注中国民间社会及其集体无意识。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张晓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
张晓的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话。他通过镜头与这片土地对话,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话,也与观看照片的我们对话。他的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张晓的“海岸线”项目,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的复杂面貌。它让我们看到,这片海岸线不仅是自然的边界,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通过张晓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海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