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推动新框架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
联合国推动新框架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报告》,全球70%的野生动物种群已经面临下降的困境。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联合国正在推动一项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旨在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空间来控制碳排放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框架》的雄心勃勃的目标
《框架》设定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的目标,并计划对至少30%的已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这一目标被称为“30x30”目标,是框架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框架》还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与《巴黎协定》的协同效应
《框架》与《巴黎协定》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两大全球性危机。中法两国的联合声明显示,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包括海洋保护区建设、打击非法捕捞和防治污染等。两国承诺执行COP15关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惠益分享多边机制的决定,并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参与性和包容性进程。
即将召开的COP16会议
即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COP16会议将是自2022年以来就这一重要问题举行的首次全球性会议。政府专家、环保活动家和土著群体将就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紧迫全球挑战共商大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呼吁来自约190个国家的代表团“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制定有关遏制栖息地丧失、拯救濒危物种和保护珍贵生态系统的计划。
资金承诺和土著社区参与
COP16的关键成果包括“Cali Fund”的设立,鼓励企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资金,并确保土著人民在决策中拥有发言权。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资金不足和国家间分歧仍是主要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物多样性融资方面的矛盾仍然突出。发展中国家呼吁建立专门的全球自然基金,以支持那些面临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地区,而富裕国家则倾向于利用现有框架来解决问题。
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与挑战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全球性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法两国作为海洋国家和生物多样性大国,重申对保护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特殊责任和共同雄心。两国承诺依照两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采取相关行动。
然而,要实现《框架》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全球行动未能跟上《框架》的要求。他呼吁与会各国将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并提出明确的行动计划,确保国家行动与框架的各项目标相一致。他表示,本次会议应达成更强有力的监督和透明度机制,并确保兑现金融支持承诺,尤其是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行动密切相关。目前,全球5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这一过程同时导致了90%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大规模恢复生态系统和自然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解决碳循环的解决方案贡献将近40%的力量。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