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救助基地:如何避免宠物被遗弃?
北京动物救助基地:如何避免宠物被遗弃?
近日,在江苏昆山发生的一起宠物弃养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母亲因觉得没时间养狗,决定将家中的泰迪犬遗弃在街边。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霍女士看到,她回忆说:“狗笼里有只白色的小泰迪犬,被主人丢下后一直在叫。”更令人揪心的是,小女孩得知狗狗被遗弃后大哭不止,场面令人动容。
这起事件折射出当前宠物弃养问题的严峻性。据北京市房山区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救助基地“妙妙猫屋”的工作人员介绍,基地收容的流浪猫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主人遗弃的。这些被遗弃的宠物往往处境悲惨,有的被直接扔进垃圾桶,有的被留在路边自生自灭,还有的因为生病或残疾而被无情抛弃。
弃养潮背后的多重困境
宠物被遗弃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压力:宠物的医疗费用是许多主人难以承受之重。在北京某动物救助基地,一只名叫“小海龟”的中华田园犬因为腿部残疾被主人遗弃。基地为它进行了数月的治疗,才让它从只能匍匐前进到能够重新站立。而另一只柯基犬,后腿残疾,基地花费了4000多元为其治疗。
责任感缺失:一些宠物主人在养宠前缺乏充分考虑,当宠物长大后变得调皮,或者自己生活发生变化(如怀孕、搬家等)时,就轻易选择放弃。
非法交易:在香港,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的宠物往往健康状况堪忧,一些主人在发现宠物患病后便选择弃养。据统计,2022年香港渔护署捕获的流浪动物达1179只,爱护动物协会处理的被弃养狗和猫分别达84只和160只。
破解之道:从法律到教育的双重发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宠物弃养问题,专家建议从法律和教育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完善法律法规: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针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宠物弃养等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规定。专家建议出台专门的宠物保护法规,加大对弃养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社区活动、宣传手册以及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普及养宠知识,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例如,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每月12日定为“反虐日”,通过社会真实案例呼吁“要爱不要伤害”。
建立救助体系:完善流浪动物的救助和领养体系,为无法继续养宠的人提供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动物保护事业,形成多方合力。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实践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中国已取得显著成就。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和云南亚洲象保护基地等项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在宠物保护和管理方面,仍需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例如,香港对弃养宠物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人未经合理辩解而遗弃其管有的动物,最高可被罚款港币10,000元及监禁6个月。这种严格的法律制度值得内地参考。
共同守护,共担责任
动物保护不仅是政府和救助机构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贡献力量:
- 支持合法合规的动物保护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或捐赠物资;
- 积极学习并传播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周围人的意识;
- 在能力范围内领养流浪动物,给予它们一个温暖的家。
正如一位救助基地的工作人员所说:“动物就像人一样,有年轻可爱的时候,也有年老患病的一天。照顾动物是一辈子的承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无辜的生命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