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边形纳米科技突破单壁碳纳米管量产难题,万吨级产线启动
六边形纳米科技突破单壁碳纳米管量产难题,万吨级产线启动
11月8日,常州六边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在单壁碳纳米管(SWCNT)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常州市“龙城英才”领军型创业项目,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万吨级单壁碳纳米管产线正式启动,为国产单壁碳纳米管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单壁碳纳米管是一种由单层石墨烯卷曲形成的完美无缝的空心圆柱结构,被誉为“纳米材料之王”。与多壁碳纳米管相比,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更高的长径比、更好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以及更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然而,由于制备难度高、成本昂贵,单壁碳纳米管的规模化生产一直是全球性难题。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单壁碳纳米管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作为导电剂,它能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快充性能。特别是在高端电池体系中,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特斯拉的4680电池等,单壁碳纳米管已成为关键材料。研究显示,在硅基负极中添加0.3%的单壁碳纳米管粉体,可以有效解决导电性和硅负极膨胀问题,提升电池整体性能。
除了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应用,单壁碳纳米管在5G通讯和半导体领域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它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导电浆料,提升设备的电磁屏蔽效果,同时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中。
目前,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市场供不应求,主要供应商包括俄罗斯的OCSiAl、中国的天奈科技等。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预测,到2030年全球单壁碳纳米管浆料市场规模将达178亿元,未来6年年均复合增速达49.4%。然而,单壁碳纳米管的规模化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产品性能调控、分散稳定性以及生产成本等。
六边形纳米科技的万吨级产线启动,不仅突破了单壁碳纳米管工程化制备的技术瓶颈,也为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赢得了重要的话语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单壁碳纳米管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