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会对大诗人李白“赐金放还”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会对大诗人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仕途之路充满了戏剧性。从被唐玄宗召入金銮殿,到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与傲骨,也揭示了封建王朝中人才与权力的复杂关系。
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经过长期的苦读,凭着满腹的才华,怀着宏大的理想,走出了蜀地。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准备干一番事业。很快,李白在诗文方面就小有名气,但他的理想不在这上面。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李白希望自己能奔走在仕途上。他最初的理想有两个:一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当宰相,做皇帝的辅佐之臣;另一个理想是做一名千古帝王师。
如何去实现理想呢?
当时的读书人基本上是通过科举求仕,但李白不走寻常路,他说自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他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遍干诸侯”,得到地方官的赏识,推荐他进入朝廷。 于是,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先后拜访了许多达官显贵,并上书自荐,以求重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盼望的机会终于来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2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便召李白进宫。接到诏书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挥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多年积郁,一扫而空。
玄宗召见李白于金銮殿。 初一见面,玄宗就被李白的气质风采所摄,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并说“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至于此?”于是命李白为翰林待诏,让他草拟文诰诏书,还赐给他名马玉鞭。我们要知道,此“翰林”非彼“翰林”, 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相去甚远,其职责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初年,可以称得上是李白政治的蜜月期。他常随玄宗去温泉狩猎,当场作赋歌颂“圣朝”的国威,还写下了《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章》等,虽是应制,却是以“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的心情来写的。玄宗除欣赏李白的才华辞章,多有赏赐外,也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据说李白曾为玄宗起草过《出师诏》、《和蕃书》等。他对友人说:“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说明他是真心想为国家出一番力的。
李白的受宠,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又加上李白生性傲岸,得罪了权贵。他们抓住李白的不拘小节、经常醉酒一事向玄宗进谗言,据说玄宗本来要任命李白为中书舍人(掌管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的官,通常由有文学资望者充任),由于张垍、高力士等人的屡屡进谗而搁浅,其中最致命的一条是“非廊庙器”,加上玄宗的本意也不过是把李白当作文学弄臣,为其歌功颂德,点缀他的太平盛世。玄宗听信了谗言,这件事自然就中止了。最初李白还蒙在鼓里,觉得玄宗不日还是赏识自己的,只是小人作祟:“祟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后来亦因自己每每在政治上议论不合,受到玄宗厌弃。此后两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虽不可尽信,但李白确实有“一醉累月轻王侯”的举动。 李白自知不为皇帝亲近所容,于是行为更不加约束,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李白对朝廷也逐渐失望:“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说自己也将离开长安。
果然,天宝三年(744年)3月,李白愤然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并未慰留,而是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李白渴望已久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