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动物意象
唐诗中的动物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在唐诗中,动物意象被广泛运用,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唐诗中的各类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蝉
蝉在唐诗中常被赋予高洁的象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常用来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例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写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通过描写蝉的生存环境,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然而,秋后的蝉寿命短暂,因此也常成为悲凉的象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通过寒蝉的哀鸣,营造出离别的凄凉氛围。
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联系在一起。传说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通过杜鹃的啼鸣,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联想到“行不得也哥哥”,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李群玉在《九子坡闻鹧鸪》中写道:“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通过鹧鸪的啼鸣,描绘出行人的孤独与艰辛。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薛道衡在《人日思归》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通过鸿雁的迁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鸿雁在古代还常被用作书信的象征。如晏殊在《清平乐》中写道:“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通过鸿雁,表达了书信难达的惆怅。
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在《隋宫》中写道:“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通过乌鸦,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
蟋蟀
蟋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如姜夔在《齐天乐》中写道:“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通过蟋蟀的鸣声,表达了思妇的离愁。
鸳鸯
鸳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夫妇恩爱。如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通过鸳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精卫
精卫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常被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如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青鸟
青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被用作信使的象征。如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通过青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燕子
燕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丰富,既可以表现春光的美好,也可以传达思念之情,还可以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甚至可以作为书信的象征。如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猿啼
猿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象征着凄清、哀伤、悲凉。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啼,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飞鸟
飞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自由的灵魂,既可以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也可以表现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还可以表达乡愁、羁旅、漂泊之情。如杜甫在《江村》中写道:“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通过飞鸟,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
唐诗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诗词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法,由于汉字越来越丰富,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汉字系统更加复杂完整,表现力更强。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1885-1972)就曾感叹道:“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