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pollo无人车事故频发,责任归属成难题
百度Apollo无人车事故频发,责任归属成难题
2024年7月7日,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与行人相撞,引发社会关注。这起事故不仅暴露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引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归属这一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百度Apollo的最新进展备受关注。2024年12月,百度正式发布Apollo开放平台10.0,基于自动驾驶大模型ADFM设计重构算法,助力开发者以更低成本、更高性能、更安全的技术应用。目前,萝卜快跑已在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累计提供超过700万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事故责任归属问题日益凸显。在武汉事故中,百度方面回应称,事故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与国博大道交会路口,是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行人发生轻微接触。但事故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承担?是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车主?
这一问题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讨论。德国于2021年率先制定了规制L4级自动驾驶汽车运行的法规——《2021自动驾驶法案》,明确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人原则上不再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而是由技术监管人、车辆保有人和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日本则通过《道路运输车辆法》和《道路交通法》修订案,允许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行驶。其中规定,自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有随时接管驾驶的义务,因自动驾驶系统故障发生交通事故,生产商将承担责任。
美国各州在自动驾驶汽车立法方面较为活跃,许多州通过立法,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测试和运营。例如,加利福尼亚州要求制造商购买500万美元的保险,以便应对自动驾驶汽车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害或财产损害。
在国内,工信部等四部门在2023年11月联合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指出,试点使用主体应当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为车辆上路通行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及每车不低于500万元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
然而,这些规定仍显笼统,具体责任划分仍需进一步明确。以武汉事故为例,虽然有初步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界定“自动驾驶系统激活状态”?如何判断事故是由技术故障还是人为因素引起?这些问题都需要更详细的法规和标准来明确。
此外,保险公司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车险中的交强险、三责险、车上人员责任险、车损险等显然不能满足全部保险需求。北大汇丰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主任雎岚建议,保险公司可以考虑设计自动驾驶出租车专属保险,提供可以覆盖因自动驾驶技术、设备故障而引发损失或伤害的产品责任保险。
作为新一轮汽车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和应用已逐步进入实操阶段,相关保险供给需求日益迫切。未来,需要建立全面的伦理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以应对自动驾驶带来的复杂局面。这不仅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法律、保险、伦理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