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阿里: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典范
北大×阿里: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典范
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堪称国内校企合作的典范。双方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为产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驱动: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
2018年,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共同成立了“阿里巴巴-北大人工智能实验室”。该实验室以“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为宗旨,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实验室成立以来,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例如,在大模型AI系统研发方面,实验室围绕分布式AI系统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系统研发上取得多项成果,产出了多个开源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由北大-阿里妈妈人工智能创新联合实验室(PAAI)决策智能方向合作团队产出的“大规模拍卖中的自动出价”赛题,成功入选NeurIPS 2024竞赛列表。这是在激烈竞争中,国内工业界唯一获得NeurIPS比赛主办权的项目。
产业融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双方的合作同样成果丰硕。2023年底,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等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出资联合组建的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成立。2024年4月,创新中心发布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实现了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创新中心还与北京大学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王韬教授合作,共同研发了具身智能情感大模型,应用于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天轶”上,可精确识别人类情感与情绪,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交互。
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除了科研合作,双方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2024年12月,阿里云高校合作、弹性计算团队在北京大学开展了第二届【弹性计算进校园】交流活动,与北大师生共同探讨AI时代下的应用创新。
通过联合实验室、校园交流活动等方式,双方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AI人才。
启示与展望
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模式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双方通过资源共享、项目驱动和人才培养等机制,实现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将在科技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北大与阿里这样的合作案例,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