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百年传奇
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百年传奇
1941年,一部名为《铁扇公主》的动画电影在中国上映,这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部影片的诞生,离不开一群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之父”的艺术家——万氏兄弟。
家庭背景与艺术启蒙
万氏兄弟,即万籁鸣(1899-1997)、万古蟾(1899-1995)、万超尘(1906-1992)和万涤寰(1907-2000),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商人家庭。他们的父亲万宝葵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后转而经商。母亲心灵手巧,精通绣花、剪纸等民间工艺,经常用画笔为孩子们描绘出一个个“美丽的世界”。在母亲的熏陶下,兄弟四人从小就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19岁的万籁鸣向上海商务印书馆投寄画稿,毛遂自荐,终于被录取在该馆美术部工作;不久,万古蟾考进上海美专西画科插班学习;万超尘则考进上海东方艺专装饰系。他们牢记慈母教诲,“热爱生活诚心待人,吃苦敬业认真做人”,执着追求动画艺术,终成享誉海内外的动画大师。
开拓创新:从短片到长片
万氏兄弟的动画之路始于1922年,他们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可以被视为中国动画的起点。随后,他们又创作了《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等真人与动画合成的黑白默片。
1931年后,在当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潮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立志让动画参加抗日行列,先后拍出具有反帝内容的《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拒毒片《狗侦探》及献给儿童的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万氏兄弟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先后创作了《抗战特辑》《抗战标语》《抗战歌辑》等配合抗日宣传的动画短片。1940年,万籁鸣、万古蟾应上海新华联合影片邀请,成立卡通部,历时两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标志着万氏兄弟的动画技术已日臻完善。
《铁扇公主》改编自《西游记》,影片的故事情节出自《西游记》。
《铁扇公主》在艺术上设计新颖,形象生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铁扇公主的种种妖法,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几个激烈的打斗场面表现起来也是变化多样,条理分明。此片还将中国的山水画搬上银幕,画面上层峦叠嶂,层次分明,浓淡有致,佛塔等建筑体现中国特有的风格;主要角色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的形象都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造型的特点。铁扇公主在服装、发式、装扮上还借鉴了当时流行的神怪武侠片中的女侠形象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由于当时电影技术上还没有彩色胶片,所以对影片中火焰山的火光处理,万氏兄弟想出用红墨水涂在赛璐珞上的办法,制作出火焰冲天的感觉,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铁扇公主》诞生于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1941年,除了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万氏兄弟还借片中战胜牛魔王的情节来鼓舞民众的斗志。在影片的结尾,孙悟空师兄弟和众村民齐心协力攻打牛魔王,最终取得了胜利,表明了万氏兄弟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勇气和决心。
艺术成就:民族风格的探索
万氏兄弟在动画艺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他们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民间艺术、戏曲元素融入动画创作。
1961-1964年上映的《大闹天宫》是万氏兄弟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该片根据《西游记》改编,万籁鸣在创作中借鉴了民间猴戏和京剧艺术,将孙悟空的“人、神、猴”三者合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背景画面融合了庙宇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充满了古典神秘的气氛。法国《世界报》评价道:“《大闹天宫》拥有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其造型艺术是迪士尼式艺术做不到的,完美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万古蟾则在剪纸动画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58年,他执导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第一部剪纸片,采用了豫北剪纸风格,人物形象生动活泼。随后的《渔童》《人参娃娃》等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剪纸动画的表现手法。
万超尘则致力于木偶动画的探索。1939年,他编剧的《上前线》成为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后来的《机智的山羊》《雕龙记》等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历史影响:启迪后人
万氏兄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在于他们对中国动画发展的深远影响。
《铁扇公主》在日本上映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曾表示,正是这部影片激发了他对动画创作的热情。在中国,万氏兄弟开创的民族风格动画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典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众多经典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他们的艺术传统。
万氏兄弟被誉为中国动画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艺术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动画创作者。在当今中国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回顾万氏兄弟的贡献,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动画的百年辉煌,更能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