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恢复开放,这座千年石窟群再现辉煌
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恢复开放,这座千年石窟群再现辉煌
2024年12月16日,经过精心保护修缮的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正式恢复开放。这两个洞窟的重新开放,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欣赏古代艺术瑰宝的机会,也为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6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各类龛式、塔形和纹样20000余处,雕刻面积达18000平方米,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历经数百年雕凿,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昙曜五窟”(编号为16-20),这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窟群,由著名僧人昙曜主持建造。这五座石窟规模宏大,主佛像高达17米,展现了北魏皇家石窟的雄伟气势。
第6窟是云冈中期的代表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
第12窟则以其丰富的音乐雕刻而闻名,被誉为“音乐窟”。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集中展示了当时天竺以及中原地区的各种乐器,共有14种50件之多。它是云冈石窟伎乐雕刻的代表,是研究北魏音乐、舞蹈的殿堂,同时也是研究中外音乐史的最全面的实物资料。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在开凿初期,其风格带有浓厚的犍陀罗及笈多王朝色彩,佛像的姿势也明显反映了外来的风格。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石窟的雕凿逐渐融入汉族文化特色,佛像的服饰与表情也变得更加世俗化、汉人化。
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然而,这座艺术宝库正面临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威胁。云冈石窟的佛像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许多佛像损坏严重。这些因素包括了佛像本身的材质、盗窃以及不适当的维护。针对这些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维护,包括降低水位法、化学材料灌浆加固及黏结加固等。
云冈石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如今,经过保护修缮的第6窟和第12窟重新开放,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近距离感受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如果你对历史文化、佛教艺术感兴趣,云冈石窟绝对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