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当代保尔的奋斗故事
张海迪:当代保尔的奋斗故事
2024年7月,中国第一所康复大学在山东青岛正式成立,这所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和青岛市共同支持建设的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这所大学的设立,离不开一位残疾人的推动,她就是张海迪。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原本天真活泼的张海迪,被命运夺走了双腿。回忆起住院的日子,她说,“那时候每天看着窗外的风景,‘叶子黄了,飘落了,下雪了,然后又绿了,一年就过去了’。”
面对身体障碍,张海迪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乐观。她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在推动残疾人事业方面,张海迪更是不遗余力。2008年,她当选为中国残联主席,2013年连任。2014年,张海迪在波兰华沙首次当选2016至2020年度康复国际主席,2016年10月在英国爱丁堡正式履职。2020年9月15日,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主任。
建立康复大学是张海迪多年的梦想。作为残疾人,她更能体会康复的重要性,“残疾人康复了,生活才能有希望”。2015年,张海迪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建议,得到国家支持。在她的倡导下,残疾人的声音不再被忽视。她的努力为残疾人争取了更多的尊严和平等。
康复大学的设立,不只是为残疾人服务,更多地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有了康复大学支持康复学科,未来一定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口。学校设有康复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教学部5个学院(部)。根据康复大学招生官网此前发布的招生计划,该校今年将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南5个省份招收首届本科生,共计划招生300人,其中山东计划招生226人,其余四省12到28人不等。首批招生专业为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首批招生专业均与一流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师资互聘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是“大成若缺,随处圆满”。每个人都是当下境界的唯一成就者,从真实体验出发的生命创造,并没有残缺。她用行动诠释了“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正如她所说,“没有风暴的大海,算什么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