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加坡地铁的编码可视化设计:方位命名、颜色辅助和数字编码的完美结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加坡地铁的编码可视化设计:方位命名、颜色辅助和数字编码的完美结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470789

新加坡地铁的编码可视化设计堪称典范。通过方位命名、颜色辅助和数字编码等方式,新加坡地铁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晰、直观的导航系统。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优秀的治理理念,也为其他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加坡地铁的“旅游”细节

新加坡无疑是旅游胜地,根据新加坡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到访新加坡的旅客人次达1360万,旅游收益预计介于245亿至260亿新币(约合人民币1300-1400亿)。作为对比,上海2023年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61.87亿美元(折合450亿)。

上海面积是新加坡的10倍,收入不过新加坡的1/3。还有无限进步空间。

新加坡对游客的友好,是高效社会治理的缩影,从机场安检和海关入境,到便捷交通和酒店入住,无不细节满满。本文尝试从新加坡地铁 MRT 的编码,略谈一二;读者可以对比了解国内日渐僵化的社会治理。

如何清晰表达线路?

大部分旅客到达新加坡之后,第一需求大概是:如何识别地铁线路。很多人会习惯地以为,难道除了用数字1、2、3……表示地铁线路,还能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潜意识”,你需要抛下周边世界强加给你的“习惯性认知”,把自己想象成为五岁孩子,或者七十岁老翁。要对旅客的知识体系保持最高程度的“兼容”,设计者就不能带有先验立场。

“数字编码”虽然最常见,但是并非最优选。比如上海4号线,外地游客要花不少时间去找到它(如下图所示);但如果告诉你它是“环线”,游客就能更快地识别。

颜色虽然可用,但也并非最优,特别是还有很多色盲游客。

字母和数字同理,它们都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后天创造的“高等符号”,符号的意义完全取决于你的定义,而不包含任何先验的意义。在大部分场景下,这种“逻辑符号和业务意义的独立性”是符号和字母的优势,但也会增加理解的负担,所以说它们虽好,但并非最优。

交通线路是城市固定方向的路线指南,它天然地包含了东西南北、内环外环这样的“业务意义”,因此,如果能有一种符号,它既能具有逻辑上的普适性(老少皆宜,而不只适合少数人),又能自带业务意义从而加速识别(快速建立线路符号与现实的关联),那很可能就是更优选择。

1987年,新加坡第一条地铁开始营业,1988 年新加坡地铁宣布正式运营,次年扩展到东部的 Paris Ris(如下图所示)。如果你要为新加坡地铁命名,是不是很自然地称之为1号线、2号线?

新加坡地铁的方案是:以普适性方位符号(东西南北/EWNS)命名

第一条地铁称之为“南北线”(NSL,North South Line,简称 NSL 或NS),第二条地铁称之为“东西线”(East west Line,简称ESL或 ES)。1990 年西线延长到 Boon Bay,并增加了直线到 Choa Chu Kang。

在如下的图示中,大家能更好地感受到方位、线路名称之间的“业务关联”。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新加坡 MRT 地图

21世纪,新加坡地铁又先后开通了樟宜机场(Changi)支线、东北线、东西线支线、环线、市区线、滨海线。它们都没有采用数字编码方式,而是增加了“滨海”“市区”这样的方位要素。它们分别是:

  • 南北线NSL(North South Line)
  • 东西线ESL(East West Line)
  • 环线 CCL(Circle Line)
  • 东北线 NEL(North East Line)
  • 市区线 DTL(Downtown Line)
  • 滨海线 TEL(Tomson-East Coast Line)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说一个“老梗”。

2019年济南地铁第一条线路开通,官方命名为“1 号线”——当然这是最不容易出错的“无脑命名法”。

只是,济南人在一阵期待中陷入沉默,因为“1 号线”完美避开了市区,特别是最繁忙的经十路、花园路、北园路等,因此被民间戏称为“(全世界第一条)从郊区到郊区的地铁”。

从这个意义讲,济南 1 号线称之为“西郊区”、2 号线称之为“东西线”、3 号线称之为“东郊线”,想必到济南打卡的全国游客就一目了然了。

1、2、3 看似是完美的编码,但天然包含方位的“西郊区”“东西线“”东郊线“则是包含业务意义的更好选择。

颜色:最佳“辅助编码”

虽然新加坡地铁线路不多,但要完整地表示在一个地图中,多条线路的重叠就会让地图显得混乱。为此,设计者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要素:颜色。

颜色虽然看似是冗余的设计,却提供了比字母、数字更加友好的可视化感知。它不适合作为首选编码方式(这里让位于方位),而是最好的辅助编码。

在业务可视化设计中,位置是最优选择,其次是颜色、大小、形状等。新加坡地铁正是这一原则的最佳实践。

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新加坡地图:

地铁中引入颜色标识,应该是始于伦敦。最早由电子工程师哈利·贝克于1931年设计并向地铁公司自荐,于1933年得到采用而发行了70万份。至今,全世界的地铁图几乎都采用了这一方案。

虽然南京地铁、上海地铁等都普遍采用了颜色方案,但是动辄几十种颜色让它只有换乘站中的线路指示的意义。特别是还要同步发布它的 CMYK 色卡时,它就已经不再适合作为“线路编码”规则。

如何清晰表达站点 Station?

接下来,喜乐君要说一个其实更加重要的编码,那就是新加坡如何帮助游客更快地识别每条线路中的每个站点。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管是上海、北京,还是新开的济南地铁,大家都潜意识地以为,站点只需要中文标记即可。这就是“自以为是”的习惯束缚。

作为旅游城市的新加坡,即便已经有英文、中文标记,还是无法保证全世界的游客知道清晰的表达“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即便是中英文还不错的游客,也会到陌生的地名感到莫名的恐惧——我就难以拼出新加坡的地名,比如 Pasir Panjang、Clementi 这样的区域化词汇。

为此,新加坡地铁在代表“业务意义”的中英文编码之上,增加了更加普适性的“数字编码”。

用方位代表线路容易识别,用数字代表站点快速定位

比如在新加坡地铁环线(CCL)的Promenade(宝门廊)站点,我看到了如下的线路指示牌。其中除了四种语言的站点名称(包含具体的业务意义,如同产品名称),还有线路+数字编码,比如 CC14、CC15.

这一理念体现在每个线路、每个站台的每个细节之中,比如站台上方的指示牌如下所示,这是一个东西线 EWL 和环线 CCL 的换乘站(如下图)。

正式这样的“双重编码”方式,让新加坡地铁显得人情味十足、细节满满。如果担心自己蹩脚的英文无法让同行伙伴听明白,你可以说:

  • 我在环线(CCL)的第 9 站,准备换乘东西线去 EW5
  • 我在做的 CC9 距离你的车位置(CC1)有 8 站的间隔

是不是很简单?

这就体现了新加坡地铁设计的用心程度。

换乘站:线路和站点的交汇

换乘站是特殊性的存在,它只有一个站点名称(业务意义),但是可以在不同线路中有多个数字化编码(比如 CC9 = EW8)。

这看似混乱的地方,却正是优雅地表达“换乘”的基础。

只要是换乘站,只需要同时表记两个颜色,最好能同时增加数字化编码。新加坡地铁采用了如下图右侧所示的换乘编码方式。

如果一个站点换乘需要出站(就像上海南京西路),只需要两个颜色块适当拉开距离,这种可视化标记不可谓不优雅。

当然,大部分换乘站都是内部换乘,甚至可以是三条线路交汇处,比如下图中的 Dhoby Ghaut就是 CC 环线、NE 东北线、NS 南北线三线换乘站。

反观上海地铁,我第一次在南京西路换乘时,直到走到闸机,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确认是要出站才能完成换乘。

数据视角和公共治理

从数据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地铁数据视为特殊的业务场景,线路、站点如同企业的工作中心、机台设备,它们要完成特定的生产。编码是从业务到数据世界的关键转折,高效的编码规则会让业务系统异常顺利,而低劣的编码规则会让生产陷入混乱。

比如在供应链 ERP 中,简陋的 ERP 系统中没有很好的“工作中心”(Work Center)概念,或者虽然工作中心但没有“工作中心池”(WorkCenter Pool)。这样对于复杂生产流程的抽象程度就有限,比如无法让单机单设备取得产线的逻辑位置,在一些特定工作资源分配时不得绕道而行。

地铁也是同理,如果编码规则过于抽象,或者编码过于具体,都会阻碍游客的快速理解。

比如同样是一条线路的编码, “4 号线”就比“环线”更加抽象,游客需要花更长时间去找到这条线路。

比如,Lorong Chuan 是一个站点,另一个编码是“罗弄泉”,过于具体的编码会让游客难以相互传递,此时数字反而是更好的方式。

在供应链分析中,此类问题也比比皆是。

比如我的一家客户用 FA1009JF9034 这样的结构表示物料编码。它太长了!这个编码规则几乎可以当做 14 亿人的身份证规则使用,没有一个人能记住。你看航空的 PNR 编码也不过才 6 位数,客票长一点,它们是在性能和表达之间达成的平衡。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过于技术了。

是的,现实世界活的久了,如果不能沾点抽象的、逻辑上的认知,一个人就没有进步。中国的社会治理水平偏低,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包括地铁设计这类公共领域)不愿意相信简单的事情也有专业理解。

其实,上海同济大学拥有亚洲最好的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地铁只需要很少的费用就能和优秀的师生一道,设计出更加友好、特色、易用的地铁标识系统。

只是很多人在现实世界久了,以为所见即是全部罢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