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治湿疹,你了解多少?
古代中药治湿疹,你了解多少?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炎症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湿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现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剂。本文将从历史发展脉络入手,介绍古代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及其现代应用。
历史溯源: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湿疹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被称为“浸淫疮”、“干癣”等。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湿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进一步阐述了湿疹的病因:“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和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等医籍中都有对湿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古代医家认为湿疹的发病与内外因有关。内因主要是脾胃不足导致湿邪内蕴,外因则是风、湿、热邪的侵袭。此外,饮食不节和情志内伤也是重要诱因。
古方今用:经典方剂的传承与创新
当归饮子:养血祛风的代表方
当归饮子是治疗湿疹的经典古方,最早见于宋代《严氏济生方》,被纳入第一批百首经典名方中。该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主要功效是养血活血、祛风止痒,适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
后世医家在应用当归饮子时有所加减。如《普济方》中在当归饮的基础上减白蒺藜,加升麻、柴胡、羌活、红花、苏木,以增强疏风散邪、活血化瘀的功效;《外科证治全书》中在原方的基础上减川芎、防风、何首乌、甘草、黄芪,再改白芍为赤芍,并加入金银花、连翘、僵蚕,使全方清热的功效更甚。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当归饮子除了主要用于皮肤疾病之外,还可用于眼耳鼻喉、妇科、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变应性皮炎、玫瑰糠疹等,以及结膜炎,过敏性鼻炎、阴道炎、多发性肌炎等。
过敏煎:现代名医的创新方
过敏煎是现代名医祝谌予教授创制的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典方剂,由乌梅、防风、银柴胡、五味子组成。该方具有益气固表、抗过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祝谌予教授在《中级医刊》(现《中国医刊》)第4期上发表的《从过敏煎的运用谈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一文中提到:“在临床,对于一切过敏性疾病都可以过敏煎为主方,结合辨证用药,收效较好。”
其他经典方剂
除了当归饮子和过敏煎,古代医家还创制了许多治疗湿疹的有效方剂。如清热除湿汤(清热凉血、除湿止痒,适用于急性湿疹)、术苓除湿汤(健脾除湿、清热止痒,适合亚急性和慢性湿疹)、养血祛风汤(养血祛风、润燥止痒,针对慢性湿疹)等。
现代研究:古方的科学价值
现代研究证实,这些古方在治疗湿疹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一项研究显示,当归饮子治疗湿疹的有效率可达80%~90%。过敏煎在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紫癜、过敏性咳喘、皮肤瘙痒等疾病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这些方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如当归饮子通过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来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过敏煎则通过益气固表、抗过敏来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
使用建议:辨证施治是关键
在使用中药治疗湿疹时,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如急性湿疹多用清热除湿法,慢性湿疹则多用养血祛风法。
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如脾胃虚弱者宜用健脾除湿法,血虚风燥者宜用养血祛风法。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湿疹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疹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剂。从《黄帝内经》到现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当归饮子、过敏煎等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中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效率可达80%~90%。但使用中药治疗湿疹时,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