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繁殖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
甘薯繁殖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物能源原料,但传统繁殖方式存在诸多局限。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在甘薯繁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繁殖方式的困境
在农业生产中,甘薯主要通过扦插和压条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在增加。一旦甘薯感染病毒,就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据统计,病毒病可导致甘薯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的繁殖方法。近年来,组织培养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为甘薯繁殖带来了新的突破。
“理想单倍型”育种策略的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理想单倍型”育种策略。这一策略通过整合不同品种的优异序列,优化目标性状,减少有害变异,为甘薯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研究团队发现,马铃薯(与甘薯同为无性繁殖作物)基因组中存在约15%的杂合状态区域,这些区域中存在大量有害变异。通过构建完整解析单倍型的图泛基因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理想单倍型(IPHs)育种策略。这种策略能够在遗传上最大限度地优化目标性状,如产量、抗病性、耐逆性等,从而成为作物改良的优选基因型。
组织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生产中,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以广东省(雷州)甘薯种苗组培扩繁及科技研发推广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引进新品种、驯化、组培扩繁和示范推广种植的模式,成功解决了传统繁殖方式的局限性。
目前,该中心已成功引进普薯32号、玛莎莉、鸣门金时、丝滑等10余个优良品种,并完成了多个品种的脱毒培育。中心建设有1.5万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大棚,可生产炼苗40万株,穴苗约1000万株。现有5个育苗基地,总面积约3000亩,每年可扩繁和推广脱毒薯苗3亿株,产值约3600万元,满足周边7.5万亩土地种植需求。
未来展望
随着“理想单倍型”育种策略的提出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甘薯繁殖效率和品质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繁殖方式的局限性,还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薯这一重要作物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