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阔步前行!
75年,巴彦淖尔农牧业发展阔步前行!
1949年至2023年,巴彦淖尔市的农业生产发生沧桑巨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4455万元增加到501.7亿元;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从338.2万亩增长到1145.9万亩;全市牲畜存栏头数从109.4万头(只)发展到787.7万头(只)……
通过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塞上江南”75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巴彦淖尔如何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吧!
农牧业生产创造价值逐年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1949年,全市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仅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55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
197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亿元,比1949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5.6%。
202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7亿元,比1949年增长1125.2倍,年均增长17.3%。
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
194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为338.2万亩,其中,粮豆作物占总播面积的85.9%;粮豆作物总产量15.1万吨。
200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112.8万亩,比1949年增长2.3倍,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37.5万亩,比1949年增加247.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吨,比1949年增长16.4倍;
202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145.9万亩,比1949年增长2.4倍。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65.3万亩,比1949年增加274.9万亩,增长94.7%,粮食总产量达294.4万吨,比1949年增长18.5倍。
农产品品质也不断提高,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
从1949年到1965年,全市牲畜存栏头数从109.4万头(只)发展到400.5万头(只),增加了2.7倍。
2023年,全市牲畜存栏头数达到787.7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5%。
畜群结构不断优化,作为全国肉羊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也是全国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地级市,羊的存栏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由1949年的72.9%提高到2023年的91.5%,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由1965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96.5%。
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加,肉类总产量由1981年的2.4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33.4万吨,增长12.9倍;奶产量由1949年的72吨增加到2023年的141.94万吨,增长19712.8倍。
2013年,中国畜牧业协会授予巴彦淖尔市“中国羊都”称号,2023年,国际乳品联合会世界乳业峰会授予巴彦淖尔市“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称号。
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949年-1957年,巴彦淖尔市农业耕种基本靠畜力,1958年仅有拖拉机91台,1978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仅为28.7万千瓦;
到2018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34.0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7.6倍;机耕地面积为1027.2万亩。
2023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680.0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2.7倍。拖拉机拥有量达22.7万台,比1958年增长2495倍。
全市机械化耕地面积达1135.5万亩,机械化播种面积达984.4万亩,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占总播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99.1%、85.9%和70.9%。
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957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2元,1978年增加到142元。
2023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4元,居内蒙古自治区第4位,比1978年增长184.9倍,年均增长12.3%。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9%下降到29.4%。
农业生产经营多元化融合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主要是合作化(1949~1958年)和人民公社(1958~1978年)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集体,经营形式和经营体系较为单一。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位;自治区级123家,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市级132家。
黄河给予了巴彦淖尔丰饶的物产,巴彦淖尔人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妙的“烟火”味道。未来,巴彦淖尔将继续坚持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走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