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演员手语版2025央视春晚:一场跨越声音的视听盛宴
听障演员手语版2025央视春晚:一场跨越声音的视听盛宴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演员进行手语表演,这不仅是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也是对《“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落实。听障演员们克服了巨大困难,通过努力训练和团队协作完成了这一挑战。
2005年,邰丽华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凭借舞蹈《千手观音》在央视春晚一举成名。如今,时隔20年,她们又将以全新形式站上舞台,迎接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带来的全新挑战:此次春晚的听障版无障碍转播不仅仅是手语翻译,而是由听障演员主导,完整展示整场晚会的节目内容。
“心里真没底,但我想试试。”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面临这个新任务时的忐忑。然而,这不仅是对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考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增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在春晚的无障碍传播方案初步设想中,节目组曾考虑使用手语数字人来翻译内容。但这一方案在听障群体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手语的表达不仅仅依赖于手势,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最终节目组决定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蹈演员们进行手语表演,让表演既具备翻译功能,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邰丽华表示:“我们的舞者必须用标准的手语传达节目的信息,让听障朋友真切感受到每个节目的内涵。”她强调,理解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是这次演出的挑战之一。和许多艺术团的演员一样,陈静从小就深受《千手观音》的影响而热爱舞蹈。今年,她参与了《潮起舞英歌》的手语演出,面对着旋律节奏的多变,也积极adapt到手语舞中。
对于这13名参与演出的听障演员而言,如何通过手语准确传达相声和小品中的笑点是个难题。演员王雨晨用手语说,到底如何将谐音梗和冷笑话在手语中展现出来,成为他们常常反复研讨的问题。“手语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可能无法让听障朋友体会到笑点在哪里。”
演员李金铭讲述了她接到戏曲手语表演任务后,如何一步一步翻译并融入角色。她把每一句话都逐一翻译,确保听障观众能够理解。尤其是演绎《花木兰》的角色时,她不仅要用手语表达将军的状态,更要捕捉每个剧种与情景的细微差别,这样的表演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春晚的结束曲《难忘今宵》,邰丽华与四名听障演员共同呈现的手语表演,让人感受到20年来特殊艺术的蓬勃发展正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生动写照。邰丽华用手语表示:“当年《千手观音》让大众重新认识了残疾人和特殊艺术,20年后的今天,我们亲历着并期待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通过这次春晚的策划与表演,全社会再次聚焦于残疾人群体的潜能与艺术能力,展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追求。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