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锐: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锐: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75675

202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李锐作品”,囊括李锐小说代表作《人间》《太平风物》《无风之树》,重述神话、黄土挽歌、岁月往事,完整呈现李锐的创作全貌与精神世界,以及李锐毕生的创作追求。

作为唯一精通中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曾经向西方世界推荐过许多中国作家,其中就有最终获奖的莫言。还有一位,甚至让马悦然挚爱到,愿意到这位作家的故乡去,和他小说中的人物见见面。这位作家,就是李锐。

作家李锐

作家李锐,1950年出生,几乎和新中国同龄,是新中国文学的“同时代人”。迄今为止发表作品近三百万字,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厚土》《太平风物》《传说之死》等,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人间》(与蒋韵合著)、《张马丁的第八天》,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等。《厚土》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张马丁的第八天》入选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作品被译为瑞典、英、法、德、日、韩、越等多种语言出版。

2004年,李锐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过这一勋章的其他中国作家有巴金、金庸、王安忆、刘震云等,电影人有张艺谋、巩俐、王家卫、陈凯歌等。

《人间》:重述《白蛇传》

“人间”,该由每一个游历人间的生灵共同定义

百般思量,彼岸迢迢,或许,这世界,这人间,能相信的只有生生不息的传说。

《人间》由李锐和妻子蒋韵合著,书写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白蛇故事:

在峨眉山修炼了两千九百九十九年的白蛇,和青蛇在茫茫人海相遇,她们化身为白娘子和青儿,共历人间,直到遇见那个名叫许宣的美男子……为了躲避法海,她们逃往南方,最终双双离开曾经无比向往的人间。

粉孩儿言仕麟从小随父母多次迁徙,只因为身藏一个不能被发现的秘密。高中状元之后,他得知自己身世的真相——他是白娘子的孩子,而他的父亲正是许宣。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轰然倒塌,女婴秋白降生。秋白的母亲心中骇然,因为传说里,雷峰塔倒塌之日,正是白蛇转生之时。终其一生,秋白一直在等待真正的“许宣”。

一九九九年,深埋雷峰塔下的《法海手札》出土,命中注定,秋白读到了那封手札,和前世相遇……

《青蛇》剧照

正如蒋韵所言:“人有锐气骨方硬,文关韵事笔自柔。”《人间》凝练了夫妻二人的思想与文笔,书写了一种更为宏大的“爱”:

世世代代,恩恩怨怨,“人间”,该由每一个游历人间的生灵共同定义。

而对于读者,作为“浪漫主义者”的白蛇,其实打开了一条“人间的通道”:

你可能是异类,但你有资格体验这人间;即使人间有再大的困难,但再大,也大不过爱。就像那条白蛇,她有做人的自由,也有被爱的自由。你也一样。

《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

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展览”,是因为它不止需要读,更首先需要看

镢、锨、锄、镰、斧、扁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是被农民手上的工具一锨一镢刨出来的。

而《太平风物》,收录了十四篇以农具为主题的短篇小说,讲述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故事,为古老农具吹奏了一曲现代挽歌。

“太平风物”书名来自《王祯农书》。七百年前,一个叫王祯的人看见一种农具被人使用,看见一派宜人的田园风光,他发出由衷的赞美:“每见摹为图画,咏为歌诗,实古今太平之风物也。”七百年后,李锐的《太平风物》,也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打动,出于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震撼,农村、农民、乡土、农具等千年不变的事物,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镢、锨、锄、镰、斧、扁担……

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展览”,是因为它不止需要读,更首先需要看。

通过《太平风物》,李锐展现了一个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事实:

几千年来,被农民们世世代代拿在手上的农具,就是他们的手和脚,肩和腿,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农具展览,其实更是几千年来农民、农业,以及文明史的展览。

《无风之树》: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六祖慧能在法性寺指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子,对众僧解释世界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拐老五在人生最后的一瞬间总结世界的时候,只用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其实只是被他弄出来的一个声音,那只被他坐了许多年的小凳子,在倒下去的同时发出了一个轻微的响声——“咔当”。

“《无风之树》最初的‘原型’是《厚土》系列中的一个短篇小说《送葬》,这个短篇只有四千多字,从四千字到十一万字,这中间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变化,是不同的观照和表达。一个重新讲述的故事所得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李锐对《无风之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说过:

“这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最后,也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1970年代,黄土高坡下的矮人坪,贫瘠而又与世隔绝,乡里人之间有着乡里人的规则和故事。因饥饿逃荒到矮人坪的女人暖玉,成为矮人坪所有单身男性的幻想;来村里展开工作的主任刘长胜每次都会住到暖玉的窑里;烈士孤儿苦根儿在信仰中磨练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力图以一人之力用二十四年治理好矮人坪所有的沟;生产队长曹天柱在乡俗民约与政治要求中艰难求取平衡;拐叔曹永福则因身为富农受尽批斗折磨,最终自缢身亡……矮人坪的人天然瘤拐。他们悲苦一生,备受压迫的同时又在向更弱势的人施恶。

李锐“跳进口语的大海”,用《喧哗与骚动》般的笔法,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直到去年写完了《无风之树》,我才觉得这一次是真正的超越了自己。这中间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众多名家对李锐的创作赞不绝口:

李锐的作品量少质精,描摹山西百年历史风物,充满沉郁悲悯的气息。李锐的小说每每富有寓言向度,不是偶然。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人间》的结构奇特,小说是以当代开始,中间穿越千年,最后又回到我们当代现实生活中来。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千年的历史,李锐夫妇就这么随意穿插,出入自如。尤其在人物上,法海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好,以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恶的化身,但是在本书中,人物丰满起来,复杂起来了。

——作家 阎连科

土地山川总是无言地以辉煌或黑暗景观照看着这些悲苦又充满感性的小人影……千般滋味,震动不已。

——作家 骆以军

和一些模糊自己的底线、立场暧昧的人不同,李锐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思想,和他的小说文体一样,他的思想随笔棱角分明。近几年来,李锐在中国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的姿态,见出鲁迅先生的深刻影响。

——作家、学者 王尧

而作为妻子的蒋韵,用两段饱含深情的话,概括了李锐的创作与人生:

从前,我丈夫还是一个知青的时候,常常徒步走六十里山路从他们那个叫邸家河的小山村奔向县城,然后再赶夜路回家。他曾经无数次向我描述那山路,长满橡树,还有野山植。月光清澈得好像是一种声音,令人心碎。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走在山路上的苍茫背影永远是我柔情的一个秘密之源。

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却常常弥漫着最悠长最宁静的意境,他的吕梁山,他的黄土旱源,他的南柳村、矮人坪,他的拐叔、暖玉、二黑,他的老神树,他的窑洞土炕,他的连枷牧笛和楼车,他寄予了无限爱惫的那些不幸的生灵和万物,在他们身上,我总是能看到中国文化中“诗意”的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