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善平:笙箫演奏的创新者与传承者
牟善平:笙箫演奏的创新者与传承者
牟善平是当代著名的笙演奏家,自1962年起从事笙的演奏、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丰富笙的曲目、增强笙的艺术表现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山东风格笙的代表人物,牟善平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独创了锯气、顿气、剁气等“三大气”演奏技巧,被誉为“笙乐泰斗”。
独创“三大气”演奏技巧
牟善平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总结并创新了笙的演奏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大气”——锯气、顿气、剁气。
锯气:通过气息的连续变化,模仿锯木时发出的声音,常用于表现自然景象或劳动场景。在演奏时,需要控制气息的强弱和速度,使音色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顿气:通过气息的突然中断和恢复,产生类似打击乐的效果。这种技巧常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增强乐曲的节奏感。
剁气:通过快速的气息变化和手指的配合,产生类似剁肉时发出的声音。这种技巧常用于表现紧张、激烈的音乐情绪,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代表作《微山湖船歌》中的技巧运用
《微山湖船歌》是牟善平与作曲家肖江合作创作的笙独奏曲,充分展现了牟善平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该曲分为《湖水金波》《摇橹歌》《帆号》《撒网歌》四个乐段,每个乐段都运用了不同的演奏技巧。
在《摇橹歌》乐段中,牟善平运用了顿气以及倚音、花舌等技巧,生动描绘出渔民们欢快劳作的场景。复调的运用增强了乐曲的艺术感染力,刻画出渔民在劳作中看似粗犷实则细腻、有力、娴熟的动作。
在《帆号》乐段中,通过单音到和音的渐进吹奏,营造出渔民扬帆出船的热烈欢庆氛围。该乐段中歌唱性的旋律和悠长的乐句,体现出渔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激动心情。
对笙乐器的改良贡献
牟善平不仅在演奏技巧上有所创新,在乐器改良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翁镇发、徐超铭等笙界泰斗共同研发的37簧改良笙,大大扩展了传统笙的音域,解决了传统笙音域不宽、不能转调等问题,为笙与西方乐器的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这种改良笙在保持传统音色的基础上,增加了乐器的表现力,使得笙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笙的演奏技巧,也为笙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牟善平的演奏风格深受山东民间音乐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山东民歌、戏曲等元素,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通过他的努力,笙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