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拉贝日记》:一个德国人的中国情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拉贝日记》:一个德国人的中国情缘

引用
凤凰网
8
来源
1.
https://i.ifeng.com/c/8ZlE5r7dFMl
2.
https://dfz.nanjing.gov.cn/gzdt/202411/t20241113_5008171.html
3.
http://de-moe.org/article/read/12014-20240715-5640
4.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4/24/content_8EAlxOuW3E.html
5.
http://www.gungho.org.cn/cn-info-show.php?infoid=1395
6.
http://js.news.cn/20241116/358195ba960a43149d128f9f2eb6d828/c.html
7.
https://www.yzwb.net/content/1956743.html
8.
https://gjzx.jschina.com.cn/20219/202404/t20240423_8256155.shtml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这场人间浩劫中,一位德国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他就是约翰·拉贝,一位普通的德国商人,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01

从商人到“南京的辛德勒”

约翰·拉贝于1908年首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近30年的生涯。1911年起,他先后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北京与天津代表处的代表,后来转任驻南京分公司的经理。在中国工作期间,拉贝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商人,更是一位热心公益、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

1937年11月,随着日军逼近南京,许多外国侨民纷纷撤离。然而,拉贝却选择留在南京,与十几位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主席。他们将一些学校、医院和外国使馆等区域划定为安全区,为逃难的中国平民提供庇护。

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党员身份,多次与日军交涉,阻止他们进入安全区。在他的努力下,安全区成功保护了约25万名中国难民免遭日军的屠杀。拉贝的住所——位于小粉桥1号的西式小楼,也成为600多名中国难民的避难所。

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拉贝不仅救助了无数生命,还用日记记录下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本后来被称为《拉贝日记》的珍贵文献,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历史证据。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包括大规模屠杀、强奸、抢劫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02

跨越时空的友谊

战争结束后,拉贝因纳粹党员身份在德国受到审查,生活陷入困境。得知这一消息的南京市民迅速发起募捐,短短十天内就筹集了1亿元法币(相当于当时约2000美元的购买力),并寄去了食品和生活物资,帮助拉贝渡过难关。

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延续到了后代。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继承了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多次访问中国,积极推动中德两国在医学、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起,作为医学教授的托马斯·拉贝致力于推动中德在妇产科学、妇科内分泌学、生殖医学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并在2018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为了纪念祖父的善举,托马斯在德国海德堡成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他还整理出版了《拉贝与中国》一书,不仅详细介绍了约翰·拉贝在中国的经历,还收录了大量未发表的原始文件和证言,展现了拉贝家族与中国延续百年的深厚情谊。

03

一个德国人的中国情缘

约翰·拉贝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事迹,更体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他的善举超越了国界和民族的界限,展现了人类共有的良知和同情心。《拉贝日记》不仅是揭露历史真相的证据,更是一份珍贵的人类精神遗产,提醒着后人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拉贝家族与中国延续至今的友谊,是中德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生动写照。在当今世界,这种跨越偏见与误解的友谊,更显弥足珍贵。约翰·拉贝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善举可以跨越时空,影响深远,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