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有谁,哪些人名副其实?
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都有谁,哪些人名副其实?
东汉末年,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中原爆发了一场讨伐董卓的战争。据《三国演义》记载,“十八诸侯联手伐董卓”。长期以来,很多人只是粗略地知道十八路诸侯有几个,包括袁绍、曹操、袁术、孙坚等,但并不知道十八路诸侯到底是谁,他们的势力范围有多大,是否真的有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因此可能并不总是很清楚。据《三国演义》记载,这十八位王子的详细情况如下:
第一镇: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199),字公道,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东汉末年三国初期割据军阀。出身名门望族,是袁绍之弟。他趁着乱世称帝,却未能得到支持。屡战屡败,最终吐血而亡。董卓入洛阳后,卓欲废汉,任命袁术为将。袁术恐祸逃往南阳,遂南阳有人。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子,率部遵行他的战术。于是刘表推荐袁术为南阳太守。南阳户籍数千万,却不奉行法律,以金钱掠夺为资本,奢侈奢靡,令百姓受苦。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191),东汉末年军阀、政治家。文字节。颍川县人。韩馥曾任东汉监察御史中丞,后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当诸侯起兵攻打董卓时,韩馥也是参与者之一。韩馥、袁绍也有意立刘裕为帝。当时冀州民富,兵马物资充足,袁绍用计夺取了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随后,张邈会见了袁绍的使者。韩馥以为他们是来杀他的,便去厕所拿着信用刀自杀了。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敏
孔敏(生卒年不详),字恭绪,陈留人,东汉末年人物。据正史记载,孔敏于公元189年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也是起兵讨伐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于公元190年末被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故于公元190年被单独释放,任命豫州刺史孙坚。正史中关于孔敏事迹的记载太少了。只有《英雄传》提到他能“能言善辩,夸盛世”。 《三国演义》第五章中,孔敏是攻打董卓的十八诸侯中的第三镇。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县知府王匡
王匡(生卒年不详),字公杰,泰山人。东汉末年人物,河内总督。他是东汉末年起兵讨伐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被董卓打败后,逃到乡下,想投靠张邈。然而,被他杀死的胡木班的亲戚却联合曹操攻杀了他。 《三国演义》中,王匡参加“十八路诸侯挑战董卓”,手下大将方岳被吕布所杀。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195),字孟灼,东汉末年东平(今山东阳谷)寿张人。 “少年以侠义之名,济贫救急”(《三国志吕布张邈臧宏》)。被誉为“八厨”之一,与曹操、袁绍都有交往。董卓叛乱时,任陈留太守。与袁绍等人起兵伐董。在汴水被董卓击败后,投奔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的不和,以及与吕布的关系,袁绍多次向曹操求杀张邈,但曹操不听,反而与张邈走得更近。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兵攻打陶谦,张邈、陈宫反曹,迎吕布为兖州牧。 (至于张邈叛乱的原因,一是害怕曹操最终听从袁绍的话而杀了他,二是陈宫因曹操杀害名士卞让而不满。后来吕布被曹操打败,张邈跟随吕布投奔刘备,全家和弟弟张超在雍丘被曹操杀掉。张邈向袁术借兵途中被部下杀害。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茂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毅
袁毅,字伯野,(?-192?)袁绍之弟,历任长安令、山阳太守、扬州刺史,并以太子身份参与讨伐董卓。最终被袁术击败,因部下背叛而被杀。曹操说:“长大后能勤奋读书的只有我们,年老了还能坚持学习的只有我和袁伯野。”
第九镇:济北丞相包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长。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因曾任北海宰相,故又称孔北海。他与大学者蔡邕交往密切。孔融到达北海后,起兵进攻黄巾军张饶。兵败,迁宝竹胥县。后来建城、兴学,弘扬儒家思想,举荐郑玄、彭丘、丙渊等贤人。随后,他被关亥包围,派太史慈向平原丞相刘备求救。刘受宠若惊,立即派兵解围。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谭攻打。城被攻克后,逃往东山。其妻儿均被袁谭俘虏。
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12镇:徐州州长陶谦
陶谦(132—194),字公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人。陶潜好学、温柔、真诚。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谦随皇甫嵩征战三府,被任命为阳武校尉。中平五年(188年),任徐州刺史。献帝元年(190年),史书记载“徐州民富,粮丰,难民多归”。董卓被杀后,各路军阀陷入混战。陶谦加入袁术、公孙瓒阵营,共同对抗袁绍、曹操。时人张昭认为,陶谦“崇夷典德,许武文明事,身正气,温仁仁。造蜀、鲁,留爱于民;穆友、穆友”。徐、甘棠皆平等。”但陈寿却说陶谦谦“不忠放纵……刑政不和,会害很多好人,导致混乱”。
第十三镇:西凉总督马腾
第14镇:公孙瓒,北京总督
公孙瓒(?-199),字伯贵,东汉末年人物。他是辽西灵芝人。历任中郎将、亭亭侯、幽州刺史。弟弟为公孙越、公孙范,儿子为公孙旭。曾与刘备、刘德然一起师从卢植。镇守辽西时,与乌桓、鲜卑等人作战。他选择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伊康”。当时,袁术派孙坚驻扎阳城,抵御董卓。袁绍派周昂去夺取孙坚驻扎的地方。袁术派遣公孙瓒及其弟弟公孙越,与孙坚一起攻打周昂。他们没能获胜。公孙越被流箭射死。公孙瓒杀了自己的弟弟,并把此事归咎于袁绍,并与袁绍一起征战北方多年。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他先将自己的姐妹和妻子全部吊死,然后自焚。公孙瓒自焚后,袁绍的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的高台,将公孙瓒斩首。
15镇:上党太守张杨
张扬(?-198),字直树,东汉末年人物,云中人。他多次迎请献帝,地位最高的是大司马。其所辖河内郡军,粮草充足,为袁绍、曹操等人所觊觎。董卓即位后,张扬攻打壶关党都督,但无功而返。后留党攻诸郡县,聚众数千。董卓讨伐时,张养仪向袁绍施恩,但未被利用。初平二年(191年),匈奴单于于弗洛欲反袁绍,被张杨拒绝。玉芙罗绑架了张扬逃跑。于弗洛先是被袁绍部将曲义打败,后来又打败了辽部将耿直,放走了张扬。
第十六镇:武城侯、长沙刺史孙坚
孙坚(155—191),字文泰,吴县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名将。史书称他“相貌无形,性格豪爽,好奇心强”,是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坚参军后,多次成功平息汉末叛乱,并随朱俊征讨黄巾军。他立下许多功劳,被东汉封为长沙太守、武城侯。后来董卓乱,孙坚联合袁术,参与诸侯联军,征讨董卓。他最为积极,多次击败董卓军,并斩杀了董卓部将华雄。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军洛阳,修复了被董卓毁坏的皇陵,返回鲁阳。不久,孙坚奉袁术派去与刘表作战,击败了刘表部下黄祖,但在追击中被黄祖士兵射杀。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后来建立了东吴政权。
第十七镇:齐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镇: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姓吉利,号阿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当时,袁绍接到曹操的圣旨,于是集结文武之力,率领大军三万,出渤海与曹操结盟。曹操的宣传遍及各县。公告中写道:“我与曹,谨以大义告天下:董卓欺天蔽地,灭国弑君;污秽无序,宫廷被囚,残害众生,心狠手辣,罪孽深重,今日在皇上密旨之下,集结大批义士,誓将清扫中原,斩尽杀绝!让我们支持王室,拯救人民。”曹操传出消息后,诸侯纷纷出兵响应。
根据史料考证发现,历史上实际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不如“十八镇”那么多,实际上只有十三人。 《三国演义》在十三位诸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位诸侯,可见当时东汉王朝的混乱。新增五人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扬。另外,对董卓的战争并不是曹操发起的,而是东郡太守乔茂发起的。 《三国魏书武帝记》载:“东郡太守乔茂,冒充京师三公,传书诸郡县。陈(董)卓有罪。见受迫害,他没有办法自救。”
还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参与讨伐董卓的过程,似乎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精彩。当时刘、关、张三人的地位比较低下。他们刚刚跟随公孙瓒一行人来到了洛阳。不久之后,诸侯们因为想要保存实力,很快就散去。整个竞选过程中,他们三人并没有取得什么值得称道的战绩。
最后,联盟的首领不是袁绍,而是另有其人。当时,各路诸侯并没有齐聚洛阳城,而是纷纷出手。刘岱、孔淼、张淼、乔茂、张超五人也在场。枣枣联盟的主要原因是广陵公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将宣誓的时候,这些总督、太守们互相谦卑。没有人敢先上坛主持联盟。他们都推荐臧洪。臧宏穿戴整齐,走上祭坛,不带血色地宣读盟词。他慷慨地说着,泪流满面。听到他这句话的人都激动不已。这些都成为了袁绍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